政府部门主动服务,行业协会牵线搭桥,根据企业需求及时协调银行落实贷款,有效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血液。记者日前从市工商联获悉,由政府、协会商会、银行和企业联动的“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运行以来,截至目前,6家与市工商联签署专项合作备忘录的银行已累计发放贷款近710亿元。
今年3月以来,为推动解决疫情影响下民营中小企业普遍遇到的融资难问题,并形成长效机制,市委统战部联手市民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工商联、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市担保中心)、上海银保监局、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以及338家协会商会、15家银行和民营中小微企业建立“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并向各区推广覆盖。目前,全市16个区已全部建立合作机制,覆盖了240家基层商会,打通民营企业融资服务“最后一公里”。
统筹社会资源,打出“组合拳”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宝燕集团的资金链带来巨大冲击。好在“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带来一场“及时雨”——宝燕从上海银行、农商银行等银行落实了共计6450万元的纾困贷款。5月以来,宝燕集团下属门店陆续复业,营业额保持稳步攀升的势头。
“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分工明确:政府提供政策性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服务、银行进一步降低风险、企业增强信用,旨在强化统筹推动、各方协同,打通金融政策惠及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此前,市委统战部、市民政局和市工商联第一时间印发《关于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 支持本市民营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复市的通知》,组织发动行业协会商会发挥自身熟悉行业的优势参与进来,排摸企业融资需求;同时定期跟踪了解融资推进情况,协调“疑难杂症”。行业协会商会首批梳理汇总了715家企业的融资需求,由市担保中心协调银行落实贷款,并跟踪融资落地情况;餐饮、医药、科技等一批行业协会商会则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协调联系,为企业融资提供行业信息和专业意见。
市工商联充当桥梁纽带,与建行上海分行等签署复工复产、稳企业保就业专项合作协议,与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等5家银行签署中小企业专项支持产品合作备忘录,提供总计122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政策性机构如市担保中心则开辟绿色审批通道,采用优先受理、远程服务、批次担保等方式提供融资担保,并给予相关优惠利率等政策支持,今年1-9月担保贷款额同比增长47.8%。
协同联动,为银企对接搭建平台
小微企业融资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为强化金融服务协同,四方合作机制积极引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上海银保监局等专业部门力量,并搭建由市担保中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以及各银行普惠金融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的金融服务团,开展签约、咨询、培训等各类服务。参与机制的金融机构由最初的7家扩大到16家,取得积极成效。
产业发展协同也进一步强化。市工商联通过“银税互动”为军民融合企业融资增信提供服务,重点推出担保、信用、保理、投贷联动等4类融资模式,降低融资准入门槛。同时与市生态环境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民营企业绿色发展,并与部分银行签署支持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协议,加大对重点绿色产业企业和绿色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可提供综合5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额度。
线上线下,同步搭建金融服务链
“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线上线下金融服务平台的同步搭建,让企业踏上了“高速路”。
在线上,长宁区投促办(金融办)抓紧研发了“长宁企融通”微信小程序,上线以来已为近50家企业对接服务银行;浦东新区等区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将金融服务搬到网上,在区工商联“云商会”开辟“金融服务”专栏,建立专门工作载体,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市工商联也将银行金融服务模块嵌入民营经济网络服务平台——“企业呼声直通车”窗口,为企业提供集中网上测额申贷服务。
而在线下,“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的市区联动已经形成。普陀、长宁、黄浦、杨浦、虹口、宝山、金山为机制落地见效提供制度支撑;浦东、奉贤、嘉定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扩大信用融资规模;青浦、静安、徐汇组建了专门金融服务队伍,提供定制服务;崇明、闵行、松江创新担保方式,取得积极成效。目前市区两级服务企业2940家,合计贷款191.76亿元。
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还将按照“点、线、面”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推动政会银企四方机制发挥作用。在“点”上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信用评价试点和各区创新试点;在“线”上以行业产业为切入口,探索金融服务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面”上进一步发挥政会银企机制作用和统战工作优势,强化协调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