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在看护新生患儿。本报记者 袁婧摄
人物小传
曹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疫情期间,将平战结合的理念融入日常诊疗中,推出“新生儿新冠病毒感染防控预案”,救治危重症新生儿200余例。曾获复旦“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首届“上海最美女医师”等。
这里被称为离死亡最近,也是离希望最近的地方;这里没有哭闹笑声,只闻监护仪器滴滴作响;这里没有严寒酷暑,温度常年保持在25℃的恒值……这里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
从医近30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主任曹云的工作便是与死亡线上挣扎的新生儿零距离接触,助力新生儿起航。数据显示,NICU抢救成功率高达98%,每年近3000例新生患儿从这里康复出院。病区的“毕业墙”上,孩子与家人、医护笑靥如花的合照,便是这赫赫战绩最好的展示。
直面疫情难题,NICU的母乳喂养一天都没停过
新生儿,指的是胎儿娩出母体,自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满28天这一段时间的婴儿。新生儿期虽然不长,但由于小宝宝的各器官都不成熟,极易引发各种病症,起病急且多变,若不及时抢救,死亡率极高。疫情来了,让本就困难的救治工作雪上加霜。
作为上海唯一一家新冠肺炎患儿定点收治单位,儿科医院“站”到了抗疫最前线。曹云第一时间下了两条“死命令”,医护人员做好个人防护,确保“零感染”;对入院新生患儿严防一切交叉感染的可能。
转运医护跟着传染科学习防护知识,留出一套专业设备,用于转运高风险患儿。培训一支团队,万一出现新冠新生患儿,可随时支援传染科救治。与此同时,NICU还专门辟出一间周转病房,安顿外地转运来的新生儿……
工作理顺,还有一件事压在曹云心头,疫情期间,母乳喂养怎么办?
三年前,儿科医院成立上海首个重症新生儿人乳库,操作流程是母亲在家用泵奶器泵出母乳,再由家庭成员送母乳至医院,由院方进行储存、管理和使用。可疫情来了,送母乳还安全吗?有人说,第一口母乳比金子还要珍贵,这并不夸张。于是曹云带着同事一起查文献、阅资料,改造储奶装置,整理家庭、路程、医院防护指南,建立微信群做宣教,要求家庭安排专人送奶,并每日上报个人健康信息,科室专人管理……整套流程较以往耗时增加40%,但在科室所有人的全力护航下,NICU的母乳喂养一天都没停过。
用“斤斤计较”的喂养,为新生患儿“保驾”
在儿科医院NICU,近200名住院新生患儿中不乏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危重新生儿……“我们做的就是‘保驾’工作。”曹云常说,所谓“救护”,“救”重要,“护”更不可缺。
静静(化名)出生时体重仅1070克,全身器官发育不成熟,加之患有复杂危重先心病,在满分10分的出生评分中,他只得了1分。在儿科医院专家组全力救援下,这条稚嫩的小生命闯过手术难关。但面对后续照料,曹云不免担忧。就此,一段“斤斤计较”的喂养之旅开始了。
曹云带着团队每天精准计算静静的药量、液体分泌量,连尿布都要仔细称重。同时,评估各项参数,实时监测其生命体征。细致的照料下,一周后,静静便成功撤离有创呼吸机,随后又很快撤离无创呼吸机,不久喝上了妈妈的乳汁。终于,成功长到2450克的静静能够出院了。
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曹云便入职儿科医院。1996年,她正式加入新生儿科。回忆往昔,她不禁感慨,“新生儿科飞速发展,这背后有医生的努力,更离不开家属的体谅。”
2006年,一对双胞胎宝宝住进了NICU,出生时均只有800多克。“我们做了很多努力,翻阅资料,无奈当时对这么小的早产儿围手术期管理并不成熟,其中一个孩子还是不幸夭折。”令曹云没想到的是,家属非但没有责怪他们,反而募集了50万元帮助新生儿科成立帮困基金。
闯过新生“第一关”,父母也是参与者
近年来,NICU收治的患儿越来越“小”,病情越来越重。在NICU的20多年,曹云愈发感受到,新生儿科的救治工作要跨前一步,父母应当是救治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有的家长将NICU的“保暖箱”当成“保险箱”,觉得将孩子留在医院更放心,推迟出院;还有的家长因照护不到位,让千辛万苦的救治工作前功尽弃……在曹云的倡导下,2018年,儿科医院与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联手成立“早产儿护理研究项目”,内容涵盖早产儿喂养、疾病预防、家庭参与式照护、出院过渡护理等,让早产儿更好地从医院过渡到家庭环境。
曹云说,做医生之后,每天都像在考试,试题就是一条条鲜活的小生命。若想助力孩子闯过新生“第一关”,必须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