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万戈,清末著名政治人物翁同龢的五世孙,他为人们所熟知的身份是大名鼎鼎的中国书画收藏家、鉴赏家——与上海有着深厚情谊的他,不仅将家藏的珍贵书画作品转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翁氏六代珍藏的最重要的藏书以及文献亦经他之手已“安家”上海图书馆。殊不知,他还是中国电影史上少见的全才式人物——既是编导,又是摄影,有时候还是演员或旁白配音演员,甚至还要利用自己的绘画才能充当布景工人,后期制作时的片头衬画、字幕,大多是他亲自手绘书写的。
10月26日,“世界音像遗产日”前夕,上海音像资料馆集中放映了六部翁万戈于1940年代后期拍摄的彩色有声短片:《扬子江畔一小城》、《中国皮影》、《故都南京》、《画中国山水》(翁万戈示范表演)、《天津:华北的门户》和《杭州:中国的花园城市》,并邀请北京、上海两地的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与电影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展开学术研讨。
翁万戈,原名翁兴庆,1918年7月出生于上海,一岁时被指定翁氏家族财产继承人,幼年及少年时代主要在生活天津,十八岁那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二十岁赴海外留学,二十二岁获机电工程硕士,同年进入威斯康辛大学美术系改学油画,此后一直在海外从事绘画、摄影与电影制作以及中美文化交流。其中,著名的二战影片《中国为何而战》的中文旁白就出自翁万戈之手。
“这是我的家乡,我的祖籍。我的祖先们生死于此。虽然我并未生于斯长于斯,但无论我身在何处,都感到故乡存于我心。”一部拍摄于1948年江苏常熟古城的彩色有声短片《扬子江畔一小城》,曾经让无数海外华人流下了思乡的热泪。
遗憾的是,鉴于多种原因,翁万戈的电影作品此前从未在中国内地放映,中国电影史、中国纪录片史上也没有这位一生主要以电影为业的电影人的片纸只字。一个偶然的机会,上海音像资料馆的编研人员从民间文物市场发现并成功采集了两个翁万戈拍摄的电影拷贝,由此开启了一段追寻翁万戈及其电影作品的路途,并从去年十月起,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上海电影放映史上的重要地标建筑礼查饭店旧址(现为上海证券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南京艺术学院电影馆、南京市艺术中心、杭州国大城市广场、长沙市博物馆、长沙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天津张园等场馆举办了《被电影史遗忘的电影人--翁万戈和他的故国情怀》主题系列放映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自1940年代至1980年代的四十年间,翁万戈至少拍摄制作了三、四十部中国题材的纪实类影片,现存的600多本电影胶片(包括成片拷贝与拍摄素材),大多存放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以及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
这些影片大多是容量一本拷贝(10分钟)或两本拷贝(20分钟)的短片,小制作、低成本。从拍摄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中国历史文化系列,包括《中国美术概观》《中国历代陶瓷》《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玉雕》《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园林》等等。第二类是中国艺术与艺术家系列,介绍《齐白石画》《画中国人物》《画中国山水》《中国木偶:永恒之歌》《中国皮影》《中国鞭炮》《中国服饰》《中国饮食》等等。第三类是南京、杭州、天津、北京等中国城市景观。第四类是中外文化交流及其他系列。
“保护世界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业界专家认为,翁万戈的纪实影片,其初衷是向海外推介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历史与自然景观,但客观上为今天的中国观众留下了庞大的不可再生的历史影像资源,是中国纪实电影史上珍稀的音像宝库。如果说,1940年代曾与翁万戈长时期交往的金陵大学孙明经教授,是把海外尤其是美国的纪录片制作理念与技术引进到中国来,创立并促进了中国高等院校的电影电化教育,那么,翁万戈则是通过电影化的表现手段,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历史和人文景观系统地介绍到世界上去的第一人,他留下的那些影片足以证明这一点。
图片:上海音像资料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