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上海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在今天(27日)举行的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备受关注的《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表决通过,将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从保障完善“吹哨人”制度到督促餐饮行业实行分餐制,该条例将在总结固化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并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起“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公卫防线。
保障完善“吹哨人”制度,用公开透明换来警钟长鸣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一位武汉医生的去世曾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他就是率先向身边人发出疫情预警信息的“吹哨人”——李文亮。
在条例审议过程中,许多代表、委员们纷纷呼吁,要在制度上更好地保护李文亮们。为此,条例第三十六条明确,“获悉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健康部门或者疾控机构报告,或者通过12345市民热线报告”。
在向政协委员征询意见的过程中,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对这条内容感触颇深。作为一名一直奋战在一线的公卫专家,他说,“要明确自然人报告制度、必要状况下越级上报制度和非恶意不实报告不予追究责任的豁免制度等法律界定”。
突发公卫事件应对,拼的是时间、抢的是速度。为进一步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条例进一步明确,要完善监测哨点布局,将医疗机构、药店、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服务机构、食用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等纳入监测。同时,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明确不同类型公卫事件触发标准。
凸显强化“应急属性”,吸纳固化优秀经验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海在此次疫情防控的有效经验、优秀做法都已融入条例之中。条例明确,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从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区域风险等级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不同响应级别对应相关的政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保护的矛盾曾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掀起广泛社会讨论。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满洪杰在审议过程中表示,在应对突发公卫事件时涉及到对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处理,应当予以保护。对此,条例第四十条明确,“根据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需要,确需发布相关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进行必要处理,最大程度保护个人隐私。”
在审议过程中,孙福庆代表还提出了一个关注度较高的问题——新闻发布。孙福庆认为,应当增加关于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通报、预期分析。“最好是通过政府新闻发布会、疫情发布会等形式、平台做好科普宣传、分析,避免网络谣言对老百姓心理影响,及时调整心理预期”。为此,条例明确建立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社会发布本市有关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并根据事态发展及时更新,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公众正确应对。
从“分餐制”到推行公筷公勺,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新时尚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公卫防线还体现在将文明健康的新时尚理念浸润在每个人的生活里。从勤洗手、分餐制,到使用公筷公勺,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更好地做到“个人防护常态化” 。
条例专设一章“公共卫生社会治理”,将勤洗手、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不食用野味等文明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也一一纳入。条例明确,“餐饮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相关行业组织应当制定分餐制服务规范,并推动餐饮服务单位落实要求”。
在注重个人防护之外,不断迭代升级的爱国卫生运动还有助于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条例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
人人参与、人人践行,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风尚惠及每个家庭、每位市民。条例对社会健康的种种细致规定都彰显出了这座城市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和城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