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肺癌罕见突变协作组启动,关注大癌种群体下的“罕见患者”-LMLPHP

靶向治疗是近年热门的肺癌治疗手段,但靶向治疗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得有靶点。比如,肺癌常见靶点(常见基因突变)——EGFR和ALK,这两个突变已有相应的靶向药物。问题是,如果患者在这两大基因突变之外呢,就此失去了治疗机会?

5月13日,中国肺癌罕见突变协作组启动会在线召开,意味着中国首个肺癌罕见突变协作组正式成立,一大目标就是关注大癌种群体下的“罕见患者”,即肺癌常见基因突变之外的那些患者们。

据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肺癌发病人数为78.4万,是我国第一大癌种。非小细胞肺癌是最常见的肺癌,约占肺癌患者总数的85%。随着肺癌精准治疗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肺癌靶向获批上市,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多、更好的选择。

然而,相较于 EGFR、ALK、ROS1等有相应靶向药物的靶点,罕见靶点c-Met、Her-2、RET的诊疗现状不尽如人意,在临床指南中,尚未推荐相应一线靶向治疗药物。相应靶点的罕见突变患者成了大癌种群体下的“罕见患者”,亟需新的治疗药物和社会关注。

“罕见突变这个领域需要更多人的关注,需要更多资源的整合与投入。”中国肺癌罕见突变协作联合发起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张力教授分析,靶向治疗目前是非常热门的肺癌治疗的手段之一,但靶向治疗的特点就是得有治疗靶点,也就是说得找到突变基因,开展精准治疗。

目前,把肺癌靶点分两大类:一大类是常见突变基因,占比超过10%以上的就被认为是常见突变基因,目前肺癌领域只有两个——EGFR和ALK,这两大突变也已有相应靶向药物。

而小于5%的就是少见突变基因。张力教授分析,别看是“小于5%”,但每个小于5%的少见突变基因加起来,占整体肺癌患者的10%,换言之,是较大比重了。这类患者需要科研投入,需要新药治疗。

专家分析,找到少见驱动基因后要让病人能接受相应治疗,主要面临着三大问题。第一个是检测,检出具体驱动基因;第二是检测后的用药。找到少见驱动基因相应的靶向药物;第三个是研究者,需要临床医生介入,甚至引领临床应用研究。

“这个联盟就是希望把至少三方的力量集中起来,包括希望各医院能尽量多开展一些罕见驱动基因的检测,如果不测的话,病人就失去了发现靶点的机会,所以还要保证检测。检测后开发新治疗方案,这样,从医院检测、医生治疗,到患者用药三个方面加强罕见突变治疗的希望。”张力教授称。

中国肺癌罕见突变协作组(简称ROMA)在中国抗癌协会、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指导下,携手临床医生、病理专家,以及诊断检测公司、药企共同发起,聚焦肺癌罕见突变诊疗现状,旨在通过创新的合作模式促进检测规范,加强科研合作,并通过患教、检测与用药援助等关爱项目惠及万千患者。

罕见突变基因的科研进展已有曙光显现。比如,MET突变是肺癌患者典型的罕见突变之一。在非小细胞肺癌中,MET突变患者预后差、对现有标准治疗不敏感,传统的化疗治疗总生存期仅半年。近年来,针对罕见靶点c-Met的研究不少,但获得亮眼突破的不多,而近日随着基础和临床的研究进展,以及新的令人振奋的研究结果出现,c-Met靶向药物的研发再次获得业内关注。

目前,几项针对MET 突变的临床实验正在进行中。其中,“沃利替尼治疗 MET 外显子 14 跳变的肺肉瘤样癌(PSC)及其他类型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是一项在中国开展的开放标签、单臂、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目前研究结果已公布,初步的有效率超过50%,这结果为MET突变引发肺癌的患者带来了生存希望。

05-14 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