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朝天宫,半部南都史。”在朝天宫红色的院墙外,冶山东侧,有一块石板上刻着“故宫分院”,这里的南京博物院的朝天宫库房,一直深藏着一批南迁文物。80多年前,一群执着无悔的护宝者为避免故宫文物在战火中受损,用生命守护着藏在朝天宫下的国宝安危,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2020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在这个重要的年份,一部与故宫、与故宫文物南迁、与抗日战争密切相关的文艺作品应运而生。昨晚,“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剧目之一、由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制作、江苏大剧院出品的原创话剧《朝天宫下》登陆上音歌剧院,演出后全场掌声经久不息。
这部新剧刚刚搬上舞台不久就来到上海演出,体现了长三角在文化上的紧密合作交流。“上海的码头不好闯,希望得到上海的认可,《朝天宫下》导演蔡向亮说,“所以我们精心准备、精心打磨,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上海是离开南京的演出的第一站,压力与动力并存!”
血脉与文脉相连,文脉与国脉相接
“‘九一八’烽烟骤起,北平岌岌可危;紫禁城风声鹤唳,国宝何去何从?”一万三千余箱国宝级文物,从北平运到南京,又从南京运到上海,上海面临战火危机关头时,又运抵南京朝天宫存放。大幕拉开,一派忙碌和紧张的气氛传递开来。
话剧《朝天宫下》以日军侵城南京沦陷为背景,讲述的是当时存放在朝天宫地下文物库房的部分故宫南迁文物危在旦夕,在此危急关头,故宫人坚持“国家亡了,有复国之日。文物一毁,文化一亡,就永无复兴之望”的精神,与日寇斗智斗勇,进行文化较量与文化抗争,终于使日本侵略军掠夺故宫文物的企图成为泡影,中华国宝得以保全。
本剧是在章剑华所著长篇纪实文学“故宫三部曲”的基础上创作而成。话剧《朝天宫下》的编剧、艺术总监章剑华说:“这既是一个抗战剧,也是一个文化剧。不仅反应了故宫文物南迁的坎坷历史,也反映出中国文物工作者舍身护宝的精神和强大的使命感。同时,这部剧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也有警示意义。”
江苏故事、江苏班底、江苏制造
这部充分表现了话剧艺术的特点与魅力,主要力量都出自江苏本土,凸显江苏原创。原创有三:一是就地取材,充分挖掘江苏故事;二是就地用人,从编剧、导演到演员、制作,剧组都是江苏班底;三是就地生产,由江苏大剧院出品,是真正的江苏制造。
在首演后,主创主演不断吸取意见,无论是剧情还是表演细节都经历了反复调整。为打磨好这部匠心之作,讲好这段传奇的南京故事,江苏大剧院集结艺术中坚力量,请来了一批实力过硬的主创主演人员,由章剑华担纲编剧、蔡向亮担任导演外,还集合了诸多优秀演员,主演“前、后浪”齐上阵,既有郝光、肖明、马小宁等资深演员加持,也有孙岚、李南依、盛凡、谭成杰、张沐阳等一批中青年演员参演。此外,剧院还邀请了舞美设计师陆野、灯光设计杨庆锦、作曲音效设计崔安强、服装造型设计赵谨、化妆设计王雯婷、多媒体设计杨毅、道具设计洪亮、主题曲作曲印倩文等艺术家,为这部剧的舞台效果提供专业保障。
蔡向亮说,这部戏的创排经过了很多的坎坷、挣扎和磨难。本剧是在抗战大背景下展开的,对文化性和专业性有很高的要求。在此之前,没有排过类似的戏的经验,所以在这次的创作过程中,翻阅了很多历史资料,一边补课,一边集思广益,不断碰撞出火花。
原创话剧《朝天宫下》另一个亮点,便是那一件件故宫文物珍宝,那凝结着道具设计制作师与主创主演的心血。为了还原真实性,江苏大剧院组织设计师赴南京博物院查阅资料、并与文物专家一起研究,按比例还原当时南迁的珍贵历史文物如“红烧肉”“翡翠白菜”等。这些精致的文物此次巡演也将踏上他们的旅程,在舞台上与上海乃至全国观众们见面。
“一座朝天宫,半部南都史。”看尽金陵千年光华,原创话剧《朝天宫下》让文脉与国脉联结。在上海这座有着深厚戏剧底蕴的城市,这部“护宝传奇”以舞台演绎的形式,谱写了一曲中国知识分子为存续文脉不屈抗争的壮丽诗篇。
剧照由江苏大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