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日前在沪举行。在介绍春秋航空公司扶贫事迹时,有个细节耐人寻味——春秋航空此前从云南红河招募了一批建档立卡和少数民族特困户乘务员,今年疫情期间虽然航班减少,但仍尽量确保这批乘务员的飞行小时数不减。
就业是民生之本、扶贫之要,对贫困劳动力来说,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保障。就业扶贫又可以分为“就地就业”与“异地就业”,相对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与较大的用工需求,因此推进部分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到发达地区异地就业,具有“双赢”的价值与意义。
近年来,为了跑出就业扶贫“加速度”,上海采取了多项措施,特别今年疫情发生后,除了整合资源将线下招聘转到线上,还顶着巨大的防控压力,面向云贵等对口支援地区,开出“家门口到厂门口”式点对点包机、包车,将劳动力直接接送到企业。
措施不仅有力,同时饱含“人情”。
相比“家门口就业”,异地就业固然能享受更丰厚的收入、为家乡脱贫提供更大助力,但也要面临生活成本增加和背井离乡带来的不便等问题,尤其要克服各类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需要各方体贴入微的关心与帮助,才能实现“出得去、稳得住、留得下”的目标。
春秋航空的做法便是温馨一例。空乘的薪资与飞行小时数挂钩,保障建档立卡和少数民族特困户乘务员疫情期间飞行小时不减,就是确保其维持原有收入水平,允许他们继续把“真金白银”寄回家,最大程度减少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影响,让“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效果不打折、不掉链。
有人担心疫情期间工作难找,于是经人社部门协调,上海中冶宝钢技术服务公司与遵义签署了订单式培训协议,劳动者在当地以上海标准培训合格后定向输出到中冶宝钢工作,离家前就吃下“定心丸”,从而提高了就业稳定性、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诸多这样的举措交织在一起,清晰反映出上海各级政府部门与相关用工企业将人性化、精细化管理运用于扶贫攻坚中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值得为他们鼓掌点赞、叫一声“好”。
眼下2020年已接近尾声,脱贫攻坚进入最后阶段。我们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在冲刺之余,不断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体现上海扶贫的“力度”与“温度”。这既是对前一阶段历史使命的高质量“交卷”,也是对下一阶段工作局面的高标准“开题”——接下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奋斗历程中,来自上海的智慧与实践一定会有更大的空间与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