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 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科学“互联”时代,亟需发展全新多元科研领导力-LMLPHP

促进以兴趣为导向的基础研究,还是倡导以需求为导向的国家科研战略?这是目前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在今天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态度大师讲堂Ⅱ”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副主席、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在不到半小时的演讲中,深入阐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人类命运互联,科学与人类互联”,站到全人类发展的高度,他提出,科学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但光靠科学家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必须联合全球的顶尖人才,进一步发展全新、多元的科研领导力。

科学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互联”是科学发展的关键词

科学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任何新知的增加,都是为全人类的知识积累做贡献。野依良治引用牛顿的名言“如果我能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然而,具有原创性、颠覆性的新知的产生,既以现有知识为基础,又往往跳出固有知识框架和体系。“科学是一个整体,因为它基于共同的自然法则。因此,从一开始它就是为了创造新的科学岛,而不是广阔的大陆。”野依良治用“岛”与“大陆”的比喻,巧妙阐释科学的特质,并建设性地提出,“研究必须跨学科、超学科甚至是反学科”。

从这层意义上说,最具颠覆性的原创新发现经常很难受到固有学科体系的认可。野依良治通过分析现行论文发表体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眼下科学界存在的一个通病就是,无论是研究经费申请、大学招牌,还是学术推广与表彰,都过于强调在所谓的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而这些期刊大部分来自商业出版社,“大多数的同行评审难免受到固有条条框框的影响,对新兴科学的出现并不敏感,结果就是——他们拒绝了新颖的研究论文。”比如,一些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发现,在初期投稿时就遭受到很多顶尖学术期刊的拒稿。

“未来,我们要加倍鼓励年轻一代,彻底改变其观念,通过接触其他科学学科,最终引导他们发现新的科学或技术。”事实上,本世纪颁发的许多诺贝尔化学奖奖项,都授予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交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比如冷冻电镜、基因编辑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野依良治的观点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科学界的共识。

科学更紧密与社会交织,社会需要多元科研领导力

在野依良治看来,近年来科学界的一个重要趋势,如今的科学更紧密地与社会交织在一起。

野依良治认为,基础研究主要在学术界进行,其驱动力是具有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源源不断的好奇心,而问题驱动型研究则专注于解决社会或经济问题,按照国家战略制定研究课题,产业发展、公共福利等成为优先考量的方面。

“尽管科学追求自然界的真理,但科学活动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他以日本为例,人口老龄化是日本社会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日本政府当前正在制定的计划将提倡“社会5.0”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从而呼吁实现超级智慧社会,融合现实世界与网络空间”。未来,这一计划还将升级为“为所有人提供必要商品、优质服务,确保每个人都感到富有活力、舒适和安全”。

“对于研究人员而言,不论他处于学界、公共部门或是产业界,都需要学会从最广泛的社会角度来思考。”野依良治认为,这种思考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从社会需求中发现新的研究方向。以当前全球共同面临的新冠疫情而言,人类社会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对于远程沟通、数据工作等技术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全球人口已经达到77亿,对有限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导致人类社会陷入危机。“现代工业非常成功,却也是失控的,科学家关注社会发展,才能一次次帮助人类避免灭顶之灾。”他说,比如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影响了美国的农业政策,并促使人们改变对自然世界的看法;而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则有效制止了人类对地球臭氧层的破坏。

“我们必须意识到,仅凭科学家并不足以改变社会。”野依良治提出,还应让道德、法律等社会组成的各种因素一起来发挥作用,“科学家同时也要致力于让国家政策制定者接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以此来改进社会,使人类得到更和谐的发展”。

10-31 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