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的陆俨少、江苏太仓的宋文治、浙江温州乐清的周昌谷,分别为海派绘画、金陵画派、浙派绘画享有盛誉的艺术大家,都是长三角地区中国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三位艺术大家是如何以和而不同的艺术风格照亮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丹青之谊?今天于上海陆俨少艺术院拉开帷幕的“时代经典——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艺术作品展”中藏着答案。
此次展览经过一年多精心策划,是长三角美术馆联动以形成文化深度融合的鲜活尝试。展览由陆俨少艺术院、宋文治艺术馆、周昌谷艺术馆提供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作品真迹共70件。同时,三馆还将分别提供170余件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作品的高仿复制品,在菊园新区陈家山荷享艺品、安亭文体中心震川美术馆、上海外国语学校嘉定外国语学校、嘉一附小举行“一展多点”的公共教育播普展,与陆俨少艺术院的真迹原作展同步开放,多地联动,再现三家经典,为新时代唱响正本清源的主旋律。
以三位艺术大家创作生涯的重要作品,呈现20世纪中国画坛背后探索与革新的艺术历程
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文化上中西、古今之辩的争论影响了当下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中国画。中国画在上世纪的探索和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种是主张以西方的艺术理念和方法来改良本土的绘画传统往往被称为革新派或融合派;另一种是在传统中国画内部寻找变革方案,以借古开今,往往被称为传统派或延续派。在这两种方向之上又因为具体的艺术理念或地域风格的不同,形生了各种绘画流派和不同的地域画风,进而又出现了风格多样且成就突出的的代表画家群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就是其中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家,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既体现了主观的艺术选择,又体现了客观的时代影响。
展览选取了三人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作品,向人们展示隽永深穆的陆俨少,苍润温雅的宋文治,清新苍郁的周昌谷,也呈现20世纪中国画坛背后探索与革新的艺术历程。
陆俨少《井冈山五哨口》(局部),1977年
陆俨少以其深厚的传统文人的修养,寓诗、书、画于一炉,开创“陆家山水”,艺术成就斐然,成为我国当代杰出的山水画大师。他以艺术创新抒发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的一系列作品,在此次展览中格外引人注目。
1970年代陆俨少创作的《井冈山五哨口》,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当时他为画几幅大型布置画在井冈山上住了三个月,对井冈山有着深切的体悟。《井冈山五哨口》长4.4米、宽0.33米,落墨为山,积点成树,同时勾皴并用,将井冈山哨口延绵百里之深山垂壑、密林绝壁错落有致地展示于画面中,其笔墨之精湛,其于近中度远势等,无不尽显绘画者超凡之襟怀也。加以在井冈山所见的晴云缭绕,又结合以前在歙县所见的白光,陆俨少使留白法更趋完美,使其迎来了艺术上的又一高峰。
陆俨少《三峡图》,1987年
再看陆俨少76岁时所作的《峡坼云霾图》。“峡江系列”代表着陆俨少重要的艺术成就,画中多江流湍急、云霾霭霭、高山穷谷、变化万千。此时的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劲挺有力的线条勾水勾云,留白与墨块相映成趣,是他创新求变后出现的新的表现技法。
宋文治《春到江南》,1979年
宋文治一生致力于山水画的继承、创新和研究,将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山水和当代生活的观察与体验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从传统绘画中提炼出新的时代精神和笔墨意蕴,为推动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次展览呈现的宋文治画作,主题多集中在恬静烂漫的诗意江南、反应时代的新貌山川。
江南水乡是贯穿宋文治整个创作生涯的艺术母题。《江南春朝》画江南古巷常见之景,画中白墙青瓦,春暖花浓,使人遐想翩翩。笔调轻快活络而不纤佻,设色嫣红秀润却不媚俗,逸笔的桃花丛中掩映着精致的点景,几笔草草勾出倒影,留白水面处有飞鸟拂过,轻点淡染虚实得宜。在桃花簇簇的水乡春景蕴含中着画家对故园乡土的依恋情愫。即使是画《太湖清晓》时,青山茂林的太湖之滨建起了高压电线钢架、现代化屋桥,宋文治的画面却依然不减江南意蕴,显露山河新变、乡心不改的赤子情怀。
宋文治《太湖清晓》,1973年
在当时塑造新中国形象的系统工程里,必然离不开对建设主题的表现。表现水库放水这一真实场景的《山川巨变》,便是宋文治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画面气势磅礴、平中出奇,充满了动感,让人如临其境,切身感受山川的巨变。以成熟的笔墨、突出的主题、豪放的风格成为艺术家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宋文治《山乡巨变》,1960年
周昌谷致力于中国人物画教学与创作,与李震坚、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等共创“浙派人物画”,建立了现代中国人物画教学新体系,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此次展览让人们看到,周昌谷在绚烂而短暂的艺术生涯中大胆进行中国水墨写意绘画中色彩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力求熔古今中外诸元素于一炉。
周昌谷《芙蓉三变》,1980年代初
此次展出的《黄宾虹像》是周昌谷最早也是最好的黄宾虹画像图之一。画面描绘的是对景写生的情景,黄宾虹一手拿铅笔一手拿着速写本,端坐椅上,聚精会神地在观察,这是落笔前的那一刹那,非常传神。人物面、手部用线条和敷以浅绛来表现,衣服则是用破墨、焦墨等丰富墨法参以线条来表现,把中国传统的用笔用墨表现得更为充分和淋漓。周昌谷敬重黄宾虹,对其作品钻研很深,有意吸收用笔用墨之法,甚至自觉地将山水技法引入人物画。
《送肥图》是周昌谷1963根据广西水口之行时边境龙江上看到的场景忆写而作。画青柳小舟,舟上载着肥料,两名少女坐于船头,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在周昌谷的笔下也充满诗意。
周昌谷《花村归牧图》,1970年
感动不仅仅来自艺术作品本身,也来自三位艺术大家为人、交友之真切,以及对传递“真善美”的知行合一
陆俨少与宋文治、周昌谷因书画而结下的情谊也在艺术史上留下佳话。此次展览即以书画等实物展品为人们揭示这些佳话。
陆俨少与宋文治在1940年代末相识于嘉定南翔,此后,亦师亦友的关系贯穿了两人的艺术生涯,长达半个世纪。他们都是在个人艺术生涯发兴之初相识,因志契道和,在艺术成长道路上又各自走上艺术的高峰。
宋文治说过,从第一次见到陆俨少,“我就将他视为终身的知己,崇拜的国画家”。陆俨少对宋文治在书画上也是无保留地尽心教导。为了纪念宋文治最初三次到陆家拜访的事,陆俨少特别画了一个长卷,以为定交信物。这便是1950年以宋文治斋名所作《松隐图》,上面还题了一首诗:“与子永为好,画图写此心。堰迁风霜干,迴翔翰墨林。往来俱不远,岁晚可相寻。”这个长卷后来也成为宋氏的珍藏之物。
陆俨少与宋文治
宋文治在与陆俨少学习时,多次提出拜师之意,但陆俨少对前辈王同愈老先生“不为人师”的教导印象极深,所以坚决辞让,未允所请,并说:“将尽我所学无保留地教你,但不必有师弟子的名称。你要拜师,我可介绍你一个人,苏州吴湖帆先生。”于是由陆俨少作介绍人,推荐宋文治拜师吴湖帆。两人亦师亦友的关系依然如故,陆俨少对宋文治也多以“文治兄”相称。
1957年,宋文治听闻江苏省国画院正在筹备,觉得机会难得,找陆俨少相商,两人觉得应该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推荐,便想到了华东艺专校长刘海粟,最后由陆俨少起草了一封推荐信,刘海粟审定同意并签上了名,这封推荐信也促成了宋文治调往江苏省国画院的工作事宜。
陆俨少《蕉荫雅集图》,1963年
宋文治到南京之后,陆宋二人见面的次数渐少,但常有书信往来,如1963年陆俨少为宋文治所作《蕉荫雅集图》,款识上题到:文治近书来,属写《蕉荫雅集图》,并谓将于暮春之初前往四川写生……
1978年10月,陆俨少前往南京,两人相会于金陵,期间陆俨少为宋文治创作《双清图》,画上题到:“记与文治友契论交四十年,予今已七十,文治亦六十,寸阴晚景,老树新葩,则又志业兼相勉,岁月不渝。戊午之秋,予来南京住汤山,与文治共旦暮者之越月,间中写此图以记。他年更至耄耋白头相看,回忆今朝,则又甚可念也。宛翁陆俨少并书。”
陆俨少为宋文治创作的《双清图》,1978年
陆俨少比周昌谷年长20岁,两人因1960年代初都曾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而相识,同样留下丹青之谊。
在浙美任教期间,一到假日,三五好友相约西湖边虎跑或苏堤等处,品茗赏景,颇得清闲之趣。在陆俨少1963年所作《西湖三人游图》的款识上,他曾这样写道:“癸卯十二月十五日,与昌谷,耕耘同步湖上,旅饭于楼外楼,醉后灯下作此。陆俨少。”在陆俨少1975年所作《腊梅图》中,亦题到:“犹记癸卯之冬,余在杭州,一日过昌谷斋中,见案头腊梅盛开,遂对写一枝……”。可见陆俨少与周昌谷当时就往来频繁。
陆俨少《西湖三人游图》,1963年
陆俨少重友情,德艺双馨,有口皆碑。1986年10月,得知年仅57岁的周昌谷在上海病逝后,他撰书一幅挽联:“多才天也忌,一病命何穷。”后又写下一篇《苦涩的怀念》的一文,这篇文章对周昌谷艺术和人生的评价十分贴切,同时也对他的早逝表示痛惜。同年11月,他还敬撰并书《周昌谷墓志铭》。1987年,听闻雁荡山有为周昌谷建造纪念馆的事情之后,陆俨少挥笔写下:雁荡山将筹建画家周昌谷纪念馆,人杰地灵,足为名山增色”,这件作品现今也藏于乐清市区中心公园内的周昌谷纪念馆。
陆俨少、周昌谷合作《蕉林少女》,1974年
宋文治和周昌谷之间是否相识,据现有资料,难以考据。但陆俨少艺术院院长王漪指出:“我想仅凭宋文治的《桐江放筏》和周昌谷的《两个羊羔》的影响力,他们之间一定神交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