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奋研究院在沪揭牌,这位文化战士曾把一份不起眼的小刊物做到“爆款”-LMLPHP

他把一份不起眼的小刊物做到发行几十万册的“爆款”;他一生笔耕不辍,出版著译近40种,激励一批批青年走上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今年是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邹韬奋先生诞辰125周年。

今天,“韬奋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第六届韬奋学术研讨会”在邹韬奋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召开,“韬奋研究院”同期揭牌。活动由上海韬奋纪念馆、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邹韬奋长子邹家华为“韬奋研究院”题写院名。

韬奋研究院在沪揭牌,这位文化战士曾把一份不起眼的小刊物做到“爆款”-LMLPHP

韬奋研究院在沪揭牌,这位文化战士曾把一份不起眼的小刊物做到“爆款”-LMLPHP

邹韬奋,原名邹恩润,祖籍江西余江。他主编的《生活》周刊、《抗战》三日刊等刊物,宣传抗日救亡。其中《全民抗战》一刊曾达到30万份销量。他还创办了生活书店,冒着看不见的硝烟出版进步书刊,在民族危亡的黑暗时刻启蒙鼓舞了一代中国人。

上海正是邹韬奋学习、生活、战斗和长眠的地方。作为杰出的出版家,邹韬奋只争朝夕,出版了许多优秀作品,影响鼓舞了一代中国人;作为政论家,他写下的著、译作堪称海量,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问题,都进行了切实且深刻的思考。业内评价,韬奋先生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与时代精神相契合。

韬奋研究院在沪揭牌,这位文化战士曾把一份不起眼的小刊物做到“爆款”-LMLPHP

近年来,上海韬奋纪念馆积极推动韬奋研究工作深入开展。在2018年开馆60周年之际启动了馆藏文献影印计划,已推出《生活书店会议记录》系列三册,将馆藏珍贵档案完整向公众披露,为韬奋研究提供了原始的不加任何遮蔽的鲜活史料。自2015年以来,纪念馆每年召开韬奋学术研讨会,出版论文集,已与复旦大学、韬奋祖籍地余江、兰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合作召开五届。

为更好挖掘和阐释韬奋对新闻出版及红色文化的贡献,传承进步出版传统和精神,今年研讨会以“韬奋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为主题,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嘉宾现场交流论文。因疫情防控需要,大会增设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分会场,通过视频联动,方便外地学者参与研讨。

韬奋研究院在沪揭牌,这位文化战士曾把一份不起眼的小刊物做到“爆款”-LMLPHP

▲1933年邹韬奋摄于上海

韬奋研究院在沪揭牌,这位文化战士曾把一份不起眼的小刊物做到“爆款”-LMLPHP

研讨会论文分为韬奋精神与红色文化、韬奋与抗战、韬奋的交游与通讯、文本研究及其他四大类。其中,上海交通大学陈挥教授《邹韬奋:从大众文化、抗战文化到革命文化的引领者》和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福进教授《韬奋精神: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对韬奋的精神内核、对时代的影响、对当下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剖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周武《生活书店的崛起与被难》是为《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9-1940》撰写的后记,结合会议记录详述了生活书店的发展历程;西安交通大学杨琳教授《邹韬奋抗战期间的差异化媒介动员研究》探讨以邹韬奋为代表的进步报人在抗战期间的媒介动员活动,给当下新闻舆论从业者以启示;兰州大学李晓灵教授《从“适之先生”到“胡博士”:邹韬奋的胡适传播观演变之研究》论述了韬奋的胡适传播观演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丁景唐之女丁言昭《重读父亲关于邹韬奋的文章》记叙了鲁迅致韬奋信件的发掘过程,以及韬奋在出版《革命文豪高尔基》时得到了鲁迅支持。

韬奋研究院在沪揭牌,这位文化战士曾把一份不起眼的小刊物做到“爆款”-LMLPHP

韬奋研究院在沪揭牌,这位文化战士曾把一份不起眼的小刊物做到“爆款”-LMLPHP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研讨会上纪念馆与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挂牌成立“韬奋研究院”。双方将深入合作,有计划地培养韬奋研究人才,建设全国韬奋研究的重要基地。业内期待,随着韬奋研究院的成立,相关史料不断发掘披露,有更多学者加入韬奋研究领域,催生更多学术成果。

韬奋研究院在沪揭牌,这位文化战士曾把一份不起眼的小刊物做到“爆款”-LMLPHP

<<<相关链接·韬奋作品摘编

总之,我们如朝着光明的方面前进,心目中无时没有所欲达到的目标,用坚毅的意志,百折不回的精神,活泼快活的心境,无时无地不向着这个光明的方面前进,决不念念与此相反的黑暗方面,我们的一生,便可有惊异的进步。——《转到光明方面去》

我接办之后,变换内容,注重短小精悍的评论和“有趣味有价值”的材料,并在信箱一栏讨论读者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对于编制方式的新颖和相片插图的动目,也很注意。——《聚精会神的工作》

我永远不能忘记在那个小小的过街楼里,在几盏悬挂在办公桌上的电灯光下面,和徐、孙两先生共同工作到午夜的景象。在那样静寂的夜里,就好像全世界上只有着我们这三个人;但同时念到我们的精神是和无数万的读者联系着,又好像我们是夹在无数万的好友丛中工作着!——《一个小小的过街楼》

由于这种疲而不倦劳而不厌的傻子似的“服务精神”——生活最可宝贵的传统精神之一,生活的读者也就把他视为最可靠的最亲爱的“好朋友”……——《生活精神》

不幸中的幸事是我们共患难的有六个朋友,否则我们恐怕要孤寂得更难受。我们虽然是在羁押的时候,却也有我们的临时的组织。我们“万众一心”地公推沈先生做“家长”。——《临时的组织》

我个人的安危早置度外,但我心怀祖国,惓念同胞,苦思焦虑,中夜彷徨,心所谓危,不敢不告。故强支病体,以最沉痛迫切的心情,提出几个当前最严重的问题,对海内外同胞作最诚挚恳切的呼吁,希望共同奋起,各尽所能,挽此危机,保卫祖国。——《对国事的呼吁》

图片:主办方

11-01 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