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是站在科学悬崖上的飞翔——迈克尔·莱维特、基普·索恩、刘慈欣等共话影视里的科学-LMLPHP

科幻影片中对科学概念的想象,是否能够助推科学进步?人工智能、宇宙文明探索的推进,应如何把握理性与失控的尺度?科学照进现实的利弊如何权衡……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官方活动——“科学嘉年华”大师分享会现场, 迈克尔·莱维特、基普·索恩、王建宇、刘慈欣围绕《信条》《星际穿越》《流浪地球》等科幻影片,共话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并就电影中涉及到的科学概念,进行了理论解读。

科幻电影是站在科学悬崖上的飞翔——迈克尔·莱维特、基普·索恩、刘慈欣等共话影视里的科学-LMLPHP

好的科幻电影,能助推科学进步

近年来,《星际穿越》《流浪地球》《信条》等科幻影片成为最受市场欢迎的类型之一,电影中呈现出的各种科学概念和场景,引发影迷的热烈讨论。

究竟一部好的科幻片应该有着什么样的标准?

“我是理工科,开始看《信条》的时候也是绕得厉害,但情节依然吸引着我看下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中科院院士王建宇笑着说,“一部好的科幻片,应该是突破定理或公理的一点,但并不是全盘否定科学理论,它还是有着科学基础。”

“要把‘骨架’和‘血肉’有机结合,科学是骨架,是基础,艺术是血肉,让科学更好地和人“聊天”。除此之外,好的科幻电影还需要制作技术和资本力量的加成。”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程波认为,电影作为媒介,彰显了科技趋势与技术前瞻,而科幻电影则是站在科学悬崖上的飞翔,“悬崖是已知科学的边界,人的想象力推动着‘纵身一跃’,飞向未知的探索,”

在迈克尔•莱维特看来,一部好的科幻电影,的确能助推科学进步。因为科幻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一些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场景在电影中进行展现,将吸引人们去关注科学和背后的一些理念,做更多的思考。

科幻电影是站在科学悬崖上的飞翔——迈克尔·莱维特、基普·索恩、刘慈欣等共话影视里的科学-LMLPHP

《星际穿越》中的场景都有可能实现

从登月、成功探测引力波,实拍到黑洞照片,甚至到商业载人航天,电影中的这些想象都逐渐变为了现实。

“《星际穿越》中的场景都有可能实现,距离并不是问题,经过几个世纪的时间,一定会达到科学条件,支持人类进行电影中场景的探索。”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星际穿越》《信条》电影科学顾问基普·索恩说。

当科学照进现实,人类却又发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昔日的机器人,已经融入的生活,有电影甚至提出,面对AI,他们会对人类本身形成挑战,类似的“双刃剑”风险该如何解决?

“以后机器统治人类?我是比较乐观的,觉得不太可能。科学的发展是为了人类进步,只不过我们要正视‘错误使用’带来的负面效果,犯错误的是人,把错误的概率降到最低就能够服务好人类。”王建宇说。

迈克尔•莱维特也认为,人工智能只是一个载体,不可能完全替代大脑,“风险取决于人类怎样利用科技,怎样预测这些(风险),主观能动地控制(风险)和减少(风险),”

而对于外星人,到底是积极接触,还是遵循“黑暗森林”法则,选择“自保”?王建宇依然是“积极”的支持者,“地球总有一天资源要用完,与其被动等待,不如积极向外扩展”。迈克尔•莱维特认为这个问题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宇宙有不同的可能性,在探索过程中人类可能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宇宙中唯一有智能的生物,如此将更加珍视人类是一个整体”。

程波把科幻电影电影中的“担忧”看作一种“代偿机制”,通过影像去意识到人类的不足或危险,从而让人类在现实当中做得更好。

科幻电影是站在科学悬崖上的飞翔——迈克尔·莱维特、基普·索恩、刘慈欣等共话影视里的科学-LMLPHP

量子技术或是绝佳的电影题材

目前,“墨子号”在太空中进行了三项试验:密钥分发、纠缠分发和隐形传态。作为卫星总指挥,王建宇在接受集资和采访时表示,对于量子技术而言,应该正确看待它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对于量子技术而言,应该正确看待它与普通百姓的“距离”:首先,它对于科学家而言也是“神奇的技术”,解释它并不像解释计算机的“0”和“1”那么容易,老百姓很难迅速理解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界限区别;其次,科学家要兼顾实验与科普,尽全力向百姓普及量子技术,而以量子技术为题材的科幻电影则是非常好的方式——“当人类变成一个个‘点’,世界将产生何种变化?”

刘慈欣表示,像量子力学之类的现代科学一旦被大众接受,必然会产生巨大的震撼,带来难以预期的效益。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俞立中则补充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越来越深入,技术方面的发明越来越多,科幻电影的空间将越来越大。”

“未来的科幻将是内在世界的反映,是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情感反映,我们还可以打造更多的环境和空间。”迈克尔•莱维特说。

但是,程波从电影市场分析后发现,国内玄幻影视多、科普影视也不少,但恰恰是处于科学与艺术关系“中间部位”的科幻影视比较少。究其原因,最主要还是科幻作家及科幻作品不多。

对于中国的科幻文学,刘慈欣希望不同风格的、不同创作理念的科幻小说都能更为自由地发展,同时希望更多的年轻作者进入科幻创作的领域,因为科幻文学有着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他还向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建议,“从事科幻文学创作,要有一个开阔的思想,一个看待世界的更高视角,对人类的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注,对整个宇宙的奥秘,对大自然有着充分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人和宇宙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有更多的兴趣。”

11-01 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