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春天,盛弘干起事来带着一股子蓬勃朝气,“但凡居民们有事求助,我总风风火火地跑到他们面前”。
荣华居民区,全国首个涉外居民区,居住着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境外居民占一半以上。多年来,盛弘立足社区实际,不断回应居民多样化需求,带领团队探索形成了一套情感融合、文化融合、价值融合的“融工作法”,并搭建起古北市民议事厅这一民主协商平台,经受住了“疫情大考”,也凝聚起力量和人心,实现基层社区的共治共建共享。
小社区,成了讲好中国防疫故事的窗口
“疫情让我们练就了马拉松的腿、说相声的嘴——能跑会说。”回想疫情防控最吃劲的阶段,守在社区一线的盛弘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忙碌的一晚,她先后将69名境外回沪人员安全送到家门口。
实战中,盛弘带领团队形成了“线上+线下”全覆盖排摸信息、“人工+智能”多语种宣传告知、“守门+护人”全流程闭环管理、“老外+老外”柔性化关心服务的闭环服务管理,还首创了内含健康监测记录册、多语言版本的防疫“融情卡”、口罩、消毒片、日常生活服务小贴士等的“防疫融情包”,设置了896个楼组多语种告知栏,发布了21期法律问题双语“每日一问”,让社区群众安心、返沪人员暖心。其间,外籍居民志愿者队伍也如滚雪球般壮大,共同助力社会防疫,小小社区成了讲好中国防疫故事的窗口。
搭建载体,汇聚起共建共治资源
传统基层工作法在国际社区难免遭遇“水土不服”——门难敲、人难近、事难办。盛弘大胆采取“居委会适度‘让位’、社区相关利益方自行‘补位’”的工作思路,搭建自治载体“古北市民议事厅”主动汇聚能人贤才,汇聚治理资源。
这一小小议事厅不仅成为社区协商议事的平台,也成为居民区党组织收集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将民主协商的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议事厅的基础上,荣华居民区党总支还召集黄金城道步行街6个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和商户代表成立了黄金城道步行街共治委员会,聚焦街区治理出台黄金城道守则、街区治理小程序、商户联盟、新时代文明实践街区小站、国际社区“融”书房等10个“融·治理”项目,以“街区共创”开展共治。
以“绣花针”织密社区治理千条线
垃圾分类总有人不买账怎么办?盛弘率队征询收集1200多条居民意见,对36个小区分别列出问题和措施清单,形成“一小区一方案”,并总结推出《社区垃圾分类操作指南》,取得显著成效。底层垃圾桶撤不撤?盛弘团队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和居民代表共同商议,经过147场协商会,最终议出四种投放模式,尽量贴近居民生活习惯。
此外,她以“两张网”赋能,以服务为先,强化情感融合,让手中的“绣花针”更精细。在古北市民中心,他们构建起了融海外人才荟、境外人员服务站、移民融入服务站、蒲公英双语税收服务站、“一网通办”服务站为一体的“五站合一”。便利的社区综合专窗为生活和工作在此的中外居民提供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社区事务受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等30类业务受理和咨询服务。
人物小传——
盛弘,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兼任古北市民中心主任)。耕耘在古北国际社区这个“小小联合国”,她带领团队构建起“一核两委三站四平台”的社区服务组织架构,通过区域化党建整合资源,搭建古北市民议事厅,激发居民区治理活力,共建“融情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