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把线上音乐会搞成居家练琴直播,所以他们回到舞台奏响“一个人的古典”-LMLPHP

疫情的突如其来,让整个演出行业都几乎陷入了“停滞期”。一批剧院转战线上,通过各种新媒体产品保持与观众的连接。这其中,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品牌“一个人的古典”就以以短视频的方式推出“在线生活特别版”,通过展现曾经或将登上大剧院舞台的艺术家,让观众得以走近他们的日常生活,取得良好反响。眼下,演出市场已然复苏,这一个性化品牌又将回到线下,于11月15日和22日分别带来陈默也、王之炅两位青年艺术家的钢琴和小提琴个人音乐会。这也是在大批国外乐团与艺术家无法进入国内市场演出的当下,大剧院借此进一步助推本土实力派音乐家的重要途径。一个“少年成名”一个“大器晚成”,但他们在因循传统却又能玩出一点小花样

此次在大剧院献演的陈默也、王之炅,对于沪上乐迷来说或许一个陌生一个熟悉。尽管同是上海音乐学院毕业,但却有两种“艺术人生”。14岁便夺得最受瞩目的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并与梅纽因本人合作的王之炅算是“少年成名”,此后屡次在芬兰西贝柳斯小提琴比赛、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等重量级赛事中获奖,一路可谓顺风顺水。而生于北京的陈默也则算是“大器晚成”,27岁才开始在悉尼国际钢琴比赛、辛辛那提国际钢琴比赛等国际赛事中获奖。不过,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稳当,近年签约环球音乐,并在最大厂牌录音棚德意志留声机(DG)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四种文化》,逐步让业界瞩目。

不想把线上音乐会搞成居家练琴直播,所以他们回到舞台奏响“一个人的古典”-LMLPHP

王之炅

当然,说是“少年成名”或者“大器晚成”也有些夸张,作为青年艺术家,也是音乐学院的教师,他们的艺术生涯才刚刚踏上旅程。也正因如此,两个人在此次举办个人音乐会时,都在因循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巧思,希望呈现出自身特色与对音乐的别样理解。

王之炅提到,今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所以理所当然想到以致敬贝多芬为音乐会主题。但是在实际选曲中,她以德奥作品为主线,在演奏贝多芬作品的基础上,融入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尤其是以舒曼的《第一奏鸣曲》开场,为的是压得住后面出现的贝多芬奏鸣曲,也暗合了个人音乐审美趣味。到了下半场,一改厚重的上半场气氛,她选择了舒曼的三首浪漫曲、勃拉姆斯的谐谑曲以及中国作曲家陆培的一首小提琴独奏作品《京剧》,让听众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感受结尾维尼亚夫斯基的《主题与变奏》炫技,情感递进而层次丰富。这种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安排,源自于王之炅的理念——一场音乐会就好像一张CD,诉说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不过王之炅的这张“自选集”还有特别嘉宾助阵。22日音乐会她将携手钢琴家王鲁,以二人演奏的“化学反应”诠释上述作曲家之间的音符碰撞。

不想把线上音乐会搞成居家练琴直播,所以他们回到舞台奏响“一个人的古典”-LMLPHP王鲁

不约而同的,陈默也为迎接自己的上海大剧院“首秀”,同样给出一个“乍一看是李斯特主线”,实际也是德奥贯风味穿始终的音乐会曲目单。他解释,李斯特虽然是出生在匈牙利的作曲家,但是他也被很多人称为“新德国主义”。因而,在“李斯特”这根主线上,他既安排了他本人的原创作品《B小调钢琴奏鸣曲》,也融入了他改编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及霍洛维茨改编他的作品。而之所以会出现莫扎特作品,一方面因为他是奥地利作曲家代表,另外他也是李斯特崇拜的作曲家。对曲目的一番解读下来,能明显感受到学院派艺术家的风格。在陈默也看来,音乐会的曲目安排需要有一个主题,曲目也代表了一种文化。所以,作为演奏家,提供了另一种研究和观察作曲家的视角,以曲目安排梳理音乐发展脉络。

不想把线上音乐会搞成居家练琴直播,所以他们回到舞台奏响“一个人的古典”-LMLPHP

陈默也

如此的精心选曲背后,也来自于疫情期的沉淀。谈及火热一时的线上音乐会,王之炅就有自己的坚持。“也有英国的平台问我要不要开网络音乐会,我想了想我对这种没有仪式感的东西不是特别有兴趣,我觉得你去听音乐会或者说哪怕是网络直播的音乐会,你也要有一定的仪式感。”她所向往的,是在一个正式的地方,有正式的搭档,有正式的演出服,你才有一个音乐会的感觉,否则如果是直播一个自己在家练琴的状态,就不太有兴趣。但王之炅并不因为没有演出而感到太过焦虑,“闲下来的时间,可以多看一些书,多想一想,我觉得还蛮好的,就是感觉自己慢下来可以静下来,我甚至于觉得整个音乐行业这样沉静一下,也不全是坏事。”陈默也也是一样,学新曲子,做一些理论研究、学术研究,一次疫情反而倒逼演奏家把演出教学之外的事情拾了起来。

挖掘扶持青年艺术家,见证“一个人”也能爆发出的无穷艺术能量

王之炅、陈默也并非大剧院舞台上“一个人”的另类。脱胎于“青年艺术家系列”,“一个人的古典”独奏家系列演出自2018年推出,以独奏、独唱、独舞、独角戏等形式,呈现了不少高品质、高品位、有内容的“宝藏”演出。世界各地的新生力量和圈内大师,尤其是一批刚刚在国际比赛崭露头角,大众知名度不高但潜力无限的青年艺术家、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大师,都得以在这个上海殿堂级剧院赢得观众认可,进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说起它的构思,颇具传奇性。2014年,邹翔在上海大剧院,挑战了21世纪作曲家利盖蒂钢琴练习曲全本,迅速引发全国乐迷与专业人士的关注和讨论。这不单是因为这套练习曲被公认为最富有艺术价值魅力和最难演奏的现代钢琴作品之一,更因当时在整场音乐会中上演现当代音乐还极为少见。青年艺术家的“特立独行”与其发酵出的话题与关注,让上海大剧院意识到,“一个人”也能爆发出的无穷艺术能量。此后,“一个人的古典”系列陆续邀请了六位赢得世界级大赛冠亚军、刚刚在国际乐坛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肖邦钢琴比赛金奖得主赵成珍,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木岛真优、第二名多加金,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冠军宁峰,利兹钢琴比赛冠军陆逸轩和李斯特钢琴比赛“双料”冠军亚历山大·乌尔曼,其中多加金更是在去年的柴科夫斯基比赛中将第一名收入囊中。

三年来,“一个人的古典”让国内乐迷“尝鲜”最新大赛成果、第一时间了解最新国际乐坛动态的同时,也贡献不少难忘又特别的“一个人”记忆。比如传奇钢琴大师布伦德尔的弟子、被冠以“当代莫扎特”标签的天才少年周善祥,从未参加过任何国际赛事当代德国小提琴学派正统传人,没有走上过去艺术家的成名之路,可在舞台上魅力非同凡响。而疫情前的最后一场演出,“一个人的古典”则迎来了一位特别的“第四名”。那便是第十六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上没有因工作人员失误而失却表演尊严,反而赢得组委会颁发“勇气和控制力特别奖”的安天旭。年仅20岁的他不仅有着绝佳的应变能力与拒绝妥协的勇气,此次舞台献演也让乐迷真正见识了他的演奏实力——无须奖项肯定,一样可以赢得尊重。

据了解,在全球疫情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上海大剧院将进一步挖掘国内“宝藏”艺术家,助推他们走向市场。明年,钢琴家邹翔、陈韵劼和中提琴家梅第扬将先后登台“一个人的古典”。 邹翔是加拿大赫奈斯国际钢琴大赛最年轻金奖得主,他将在明年一月世界首演著名作曲家何训田的最新创作《樱桃祈祷文》,这也是邹翔7年后携力作再度回归大剧院。法国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获奖者陈韵劼将接棒带来他的保留曲目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全集,为观众带来2.5小时的音乐“马拉松”。1994年出生、现任慕尼黑爱乐乐团中提琴首席的梅第扬,是当今国际上最受瞩目的华人中提琴演奏家之一,他也将在明年5月来到上海大剧院。

【相关链接】“一个人的古典”独奏家系列演出陈默也钢琴独奏音乐会#FormatImgID_1#

时间:2020年11月15日 周日19:30

地点:上海大剧院·大剧场

曲目:

舒伯特/李斯特:小夜曲

莫扎特:C大调第十奏鸣曲

舒伯特/李斯特:磨工与小溪

李斯特/霍洛维茨:第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

——中场休息——

舒伯特/李斯特:晚安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

不想把线上音乐会搞成居家练琴直播,所以他们回到舞台奏响“一个人的古典”-LMLPHP

王之炅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时间:2020年11月22日 周日19:30

地点:上海大剧院·大剧场

钢琴:王鲁

曲目

舒曼:A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贝多芬:A大调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

——中场休息——

勃拉姆斯:谐谑曲

舒曼:三首浪漫曲

陆培:京剧

维尼亚夫斯基:主题与变奏曲

*曲目、艺术家及时长信息或有变动,请以现场演出为准*

图:上海大剧院供图

11-02 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