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没有学院派的学院”是怎样的?中国美院以跨媒体艺术节做出探索-LMLPHP

十年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初创跨媒体艺术学院时,和同事们的共同愿望是建立一所“没有学院派的学院”、一所“无墙的学院”。

如今,愿景落地——日前,“近未来:可能生活”2020跨媒体艺术节,以一场集虚拟影音视觉、动态激光灯效、媒体空间装置为一体的开幕展演在宁波东钱湖畔拉开帷幕。十天的展期里,跨媒体艺术学院学子们携聚众力,探索和呈现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所“没有学院派的学院”是怎样的?中国美院以跨媒体艺术节做出探索-LMLPHP

其中,实验艺术系构筑的“虫洞日志”期翼将人类粘合成一种新的想象共同体,40余件作品在传统建筑群中构筑着一场波澜壮阔的星际之旅,观众藉此成为时空旅人,从黑洞到白洞,寻找并踏定未来历史坐标。而30余位艺术家强力打造的“烟火行星”则凝结于街道、河川中的诸多空间装置,锻链成浩瀚荒蛮宇宙中那条可瞬间幻游的悬置隧道。

媒介展演系以瓦萨里“DISEGNO”为名,以诺思洛普·弗莱“高山、花园、洞穴、熔炉”为构,20名本科生对应巴勃罗·聂鲁达“二十首情诗”数列,通过20件作品向二十世纪的二十位艺术家致敬。而“一支绝望之歌”则通过一件作品致敬今年去世的贝尓纳·斯蒂格勒,并以此纪念整个二十世纪艺术史。

一所“没有学院派的学院”是怎样的?中国美院以跨媒体艺术节做出探索-LMLPHP

开放媒体系引用俄罗斯科学家、宇宙学者维尔纳茨基与法国思想家德日进的“意识圈”理论来探讨人类在地质圈、生态圈之后进化而形成的巨大网络—意识圈,根据双子楼式的传统建筑空间设计成一场“意识之游”。展场以一个巨大的意识圈雕塑为轴心,57位艺术家的38件作品依空间划分为“生态、灵光、刺点、嬉弄、对视、书写、吊诡、消解、谐振”等九大主题区块,环绕扩散并共构出庞大的意识网络。

本届艺术节由两个展区(韩岭展区、东钱湖教育论坛张永和建筑艺术展区)、六大展演版块(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国际青年影像作品展映、虫洞日志影像展、烟火行星装置作品展、意识圈开放媒体展及跨媒介巨构DISEGNO)和国际学术研讨会(11月1日在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举行)组成。其中,国际青年影像作品展映全球遴选的30部短片已正式展播。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版块有28位著名艺术家的29件作品参展,这之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的雕塑作品为首度公开亮相。

一所“没有学院派的学院”是怎样的?中国美院以跨媒体艺术节做出探索-LMLPHP

据介绍,本届艺术节的举办地也颇有讲究。其中,韩岭原为水陆贸易交汇驿站,居民至今生活于此,烟火旺盛。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地——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座以“艺术教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由世界顶级建筑大师阿尔瓦罗·西扎设计,也是当前其设计的唯一“黑色系”建筑作品。这栋充满未来感的建筑传递出关于未来艺术教育的空灵意象及精神表达,与跨媒体艺术学院对“近未来”艺术教育及疫情后“未来媒体”的反思甚为契合。

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表示,唯有深度的追问和前沿的思想才能推进课程中的实验,才能对现有教学系统的设置进行必要的学术判断和有效的链接补充。

一所“没有学院派的学院”是怎样的?中国美院以跨媒体艺术节做出探索-LMLPHP

图片: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11-0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