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前夕,上海成为全球瞩目的“世界会客厅”。如今,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城市品格,上海何以成为今天的上海?新时代“大上海”应有怎样的大担当、大作为?
今天,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社主办的《大上海》专家座谈会,在“最高书店”朵云书院旗舰店举办。大型纪录片《大上海》同名图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以大量生动故事、文献史料和精准分析,全景式回顾梳理上海开埠以来170多年发展轨迹与巨大成就,探寻“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背后的密码。
“当下,我们格外需要这样一本书。这对于理解上海何以为‘大’,有着重要价值。《大上海》也对上海最新学术思考成果进行通俗转化做出了有益尝试,为上海史研究提供了普及读物。”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认为,《大上海》可视作这座城市的深情倾诉,“历史的幽微处,总有新发现和鲜活细节,等着我们去挖掘书写,让上海是可触摸、可倾听的。”
《大上海》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与上海广播电视台联手组织打造,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出品指导的大型同名纪录片为蓝本,全书图文并茂,通过关键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激动人心的时间节点等串起上海城市建设篇章,八个章节对应同名纪录片的八集内容——《上海的开埠》《中国工业的发轫》《东西汇流》《红色革命的策源地》《生死抗争》《人民的上海》《艰难起飞》《创新品质》。这本“大书”既是了解上海历史发展的简明导读,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堪称“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鲜活读本。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武,用“大,新,广,深”四个字来形容这本10万字“薄薄的大书”——大上海的“大”,并不单单指面积、人口等地理纬度,而是体现于中西两个世界的交汇,这座城市是把世界带入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枢纽之城,体现在上海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整体发展走向提供了一种方向的参考。
“新”体现在,从纪录片到书,我们要怎么捕捉提出新的看法?“广”意味着叙述的广度,不是就上海说上海,这座城市同国家命运、全球发展都密不可分。“深”则表明,要把上海这一“复杂的东方样本”说透很不容易,经济科技等单一纬度,很难逼真全面呈现这座城市的复杂性。
比如,从中国共产党在石库门里诞生,到艰苦卓绝的两次淞沪抗战;从上海人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建设新上海,到成为支援全国建设的重要工业基地;从第一支“小飞乐”股票的诞生,到浦东开发开放开启崭新篇章;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则标记着新时代中国腾飞的印迹……为什么上海能成为党的诞生地?为什么这座城市既有浪漫精致的生活气息,又有制造大飞机、极地破冰船的深厚工业底蕴?为什么国际化的生活方式与中国的文化精髓在这里完美融合?
上海,从不是单一维度的,它有很多红色旧址;位于东西交汇处,既有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更被江南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所型塑。《大上海》是一次对上海的全新多维解读。在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看来,要全景式反映这座城市的品格精神,上海需要丰满立体的书写,“好的宏大叙事,恰恰来源于鲜活生动的局部与细节,而不是罗列僵硬的数据或历史史料。上海的主旋律书写的切入点是多元化的,不仅是物理性的,也是精神性的,包括文化、艺术等层面对上海品牌的擦亮。”
比如,《大上海》之大,通过对许多缔造历史的人物的细致呈现,致敬了一代代创业者、奋斗者。从一个个人物的具体故事、一个个城市生活的细节入手,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任市长陈毅这样的历史人物,片中也选取了他视察海塘,亲自指挥决口险情这样的故事。
“用10万字写上海全史,是一道很难的命题,需要在材料取舍剪裁上擅做减法。”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瞿骏谈到,书中以全息图景,凸显历史的时态气氛,“主旋律也可以做得有血肉,有温度和脉搏,比如书中亮出的观点就很接地气——‘上海不是东方巴黎,也不是东方纽约。上海,就是上海’。”
读懂一座城市的历史,才能汲取更多创造未来的动力;了解一座城市的发展轨迹,才能更好理解和履行国家赋予上海的职责和使命。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认为,对上海的了解,不能止于浮光掠影,《大上海》对城市精神、城市品格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印证,能从中读到城市的基因密码。
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雨人介绍,近年上海纪录片领域的“一号工程”《大上海》,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以8集、每集50分钟的体量,完整记录上海开埠至今176年的历史进程,诠释了上海何以成为中国连通世界的“海”,何以成为奔向未来的“海”。纪录片播出后,观众口碑上佳,且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收视率和网络热度。
业内评价,《大上海》最引人思索和给人激励的是,它以民族“三千年来从未有过之大变局”的历史视角,观照当今所面临的“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因此,《大上海》是献给上海的,更是献给新时代中国的。它不仅给全国读者提供了解和理解上海的窗口,更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着眼点,希望给中国未来的城市建设者以深刻启迪。
图片:出版方、纪录片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