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儿童的音乐教育,如果一味以竞技为目的时,便会强调死记硬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若从作曲家的角度教授钢琴,了解到曲目内在结构与创作原因,懂得了音乐为什么和谐,更能从单纯的模仿中突破,实现自我的提升。”沪上行知读书会“古典音乐季”系列活动上,钢琴家、作曲家宋思衡如是道来。
作曲之外,宋思衡尝试将音乐与多媒体相结合,在跨界演出中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包括游戏、人工智能、文学,戏剧,绘画、电子音乐等,展现了远远超越一个钢琴家范畴的音乐理念,成为代表中国音乐艺术发展潮流的领军人物。为什么有勇气去“混搭跨界”?听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长大的宋思衡,想在舞台上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古典音乐世界,让观众明白并发出感叹:原来,音乐还能这么玩!他还开设大师班分享音乐的理念,“实事求是”是他的音乐准则。
追溯宋思衡的职业之路,正如古典音乐史上的众多大师一般,得益于家庭的专业与严格。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宋思衡的父亲进入科教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配乐工作。厂里为他配有钢琴,这架钢琴顶上置放着一座贝多芬雕像,它们陪伴了宋思衡的“琴童”时光。
童年时期的宋思衡便对音乐敏感,父亲有意识的引导与严厉的训练、培养开启了他专业学琴、以琴为业的第一步。钢琴家总是要“赢在起跑线上”,随着年龄增大,优势会日渐明显,才有可能走上职业道路。但是,十岁便会弹奏《肖邦练习曲》的宋思衡,直到初中(1996年)才第一次参加钢琴比赛。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钢琴比赛上,宋思衡拿到了少年组第一名。出国以后,完全进入西方教学体系中的宋思衡,在对基础不断积淀的过程中,逐渐走进崭新的音乐世界。
在他看来,对于专业的演奏者而言,普通的钢琴与三角钢琴共振的原理不同,确实是“两种乐器”。“当演奏者弹奏钢琴时,好的钢琴好似拥有魔法,能够突破自身一键音短促的限制,使琴声绵延悠长,宛若人声歌唱;也让艺术家在这局限之处拥有无限创作、模仿歌唱的更多可能性。”
宋思衡参加了不少世界性的钢琴比赛,在英国利兹、爱尔兰都柏林、法国巴黎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比赛中获奖,摘得第61届法国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桂冠等殊荣,创造了这些比赛中华人的最好成绩。通过比赛,宋思衡获得了不少举办演奏会的机会,其职业演奏家之路由此开启。
12年的海外生活沉淀了宋思衡的美学思考,也改变了他的音乐世界。回国后的他,在职业钢琴家的身份之外,开启了人生更多可能性——从钢琴家向作曲家的转变,似乎是水到渠成。疫情期间,从忙碌的工作中“解脱”,宋思衡将多年对音乐与生活的思考化作旋律,创作出全新原创作品《音乐疫情日记》,并在舞台上与霍尊共同演出,引发广泛关注。
据悉,行知读书会位于沪太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面朝朗香公园,毗邻陶行知创办的山海工学团旧址,读书会以“知行合一 文教结合”的理念,每两周邀请名师名家分享读书感悟、思想新知,并通过“读书会”“赏艺会”“影评会”等形式,开展文学艺术的导览赏析,构建书与人、人与人的相遇空间,以期成为上海人的公共书房、市民周末生活的新选项。近期,“江南文化季”“古典音乐季”等读书赏艺活动,将阅读与艺术导赏融合,走进现场的不止作家、学者,还有史依弘、周红等戏曲曲艺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