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爱奇艺迷雾剧场的短剧《隐秘的角落》曾是上半年爆款,改编自作家紫金陈小说;《非常目击》等类型化悬疑剧也曾掀起点击热潮;悬疑小说家那多《喂食者协会》改编的《致命愿望》预计今年底将上线……近年来,由悬疑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热门题材,火起来的悬疑类型作品,除了强烈的风格化追求与烧脑的悬念剧情走向,究竟靠什么牢牢吸引读者和观众?
几年前,那多从一位相熟的警察朋友那里听说了一桩匪夷所思的杀人案件。自此之后,这个案件一直跟随着他,“像一颗嵌进骨缝的子弹,时常隐隐作痛”。压抑多年,那多决定把这个故事写出来,继《十九年间谋杀小叙》之后,《骑士的献祭》新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从生活事件到小说事件有多远?作家如何实现完美一跃?那多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屏瑾、《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方岩亮相“最高书店”朵云书院旗舰店,解析犯罪小说创作密码。
小区河道里陆续发现了装有尸块的蛇皮袋,经鉴定,死者被分尸,作案人手段残忍,且具备较强的反侦察能力,专案组一时陷入困局。警察老冯沿着蛇皮袋的线索一路追踪,赶到了案犯的居住地,而后者似乎刚刚逃走。蹊跷的是,在同事、邻居及女儿的叙述中,案犯似乎是个“老好人”,怎么也不像灭绝人性的碎尸犯……《骑士的献祭》小说从警察和案犯两条线向十年前的真相推进。随着案件深入发展,女人的“倒霉”似乎是咎由自取,而男人的“凶残”则更像是一次“以爱之名的成全和献祭”。
那多为小说做了特别设定:删减迷宫性的情节,尽量直线推进,把内部情绪尽量传递给读者。《骑士的献祭》依旧不热衷于“猜凶手”,而是继续以“悬念”“解谜”为卖点,重在挖掘人性及社会现象——罪犯怎么从一点点小事的堆积,发展到一起惊人的恶性事件?警察又是怎样在破案的过程中实现基于人性的共情?“把非日常化的主题用日常化的方式搭建和读者之间的联系,是我每一次写作尽力而为的。”
无论是《骑士的献祭》中的男人或女人,恶人或小孩,他们所经历的悲剧,都是现实社会中的缩影。而如何才能拯救他们,减少悲剧,便是作者想让读者去思考的。张屏瑾认为,《骑士的献祭》不仅是一本类型小说,也满足了读者对严肃文学的期待。《骑士的献祭》抓人的力量,恰恰不是来自复杂的叙事结构,而是别的东西。一般的推理小说是将复杂的东西最后解脱出来,而《骑士的献祭》相反,先交代杀人的过程,你已经看到杀人犯在做什么,悬疑点不在于谁在杀人,谁在犯罪,关键是杀人动机,里面有对人的情感,对生活事件复杂性的召唤。“如果将《骑士的献祭》影视化,很难是非常纯粹的类型电影。小说本身的丰富性,在情节、时间、空间上创造出很多小场景和内在的弹性。这是影视化将面临的挑战,也是新的契机。”
除了“反迷宫”写作,悬疑写作的“非日常”也被频频讨论。“悬疑小说、科幻小说被归为类型文学,《骑士的献祭》本身也是破界,突破类型小说的边界。对读者来说,亦是知识边界和审美层次感的扩充。”方岩认为,悬疑的本质是日常次序的中断,讲的是一群人在日常中断后如何尽快地恢复日常。小说主人公李善斌做出暴力的举动和恶的行为,其实是为了维护日常,这个日常本身很打动人。“他之所以用那么多非常规的动作,乃至非常暴力的动作,其实就是想要恢复日常——让他的女儿、母亲的生活,重新回到日常。最后发现,他所做的每一步是孳生恶的过程。”
由此,这部小说打开了中国社会派推理写作新格局。作品看点不止于复杂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以悲悯眼光同时深入一个警察和罪犯的心理世界。难怪作家张嘉佳看完小说《骑士的献祭》后也发出感慨:“杀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令杀戮发生的,竟然是爱和善良。好的罪案小说,敢于直面悖谬的逻辑,将抽丝剥茧后无比苍凉的爱和人性晾在你面前。”编剧史航评价:“终于在国内推理小说里,等到了一部与吉田修一《恶人》一般给我同等冲击力的作品。沉浊世间,白日如修罗场,夜间如垃圾场,真正有情有义的作家,才可以如拾荒者一般,寻觅出一星半点证据,证明人之为人,尚值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