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上海经济正处于创新转型关键时期,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既是上海的国家战略使命担当,也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十四五”时期上海应聚焦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加快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的有效路径。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因此,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新时期需要上海率先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创新是上海的三大城市品格之一,也是上海承担的诸多国家战略之一。自2014年以来,上海积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达到14个,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初具雏形,张江国家实验室挂牌成立,李政道研究所等代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发展方向的高水平研发机构启动建设,在全市布局了各类研发和转化功能型平台近20家,大飞机、蛟龙号深潜器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问世。同时,实施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创新环境也不断优化,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本框架。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要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舍我其谁的精神,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型增长。上海已率先迈入没有科技创新就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在当前上海产业结构中,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支柱作用有所减弱,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增长尚未能弥补传统产业放缓带来的缺口。究其原因,是上海在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方面存在短板。当前上海已从重工业时代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面临人口、土地、环境、安全等多重约束,综合生产成本较高,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高端产业引领、科技创新策源、开放枢纽门户等“四大功能”推进“五个中心”建设,上海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进入新阶段,结合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上海实际,上海应聚焦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这一路径,探索出一条加快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的新路。             聚焦基础研究,夯实科技创新策源根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上海一流大学和顶尖科研机构众多,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应主动承担更多国家战略任务,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加快布局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和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在若干重点领域加快建设大科学设施并形成集群效应,切实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聚焦技术创新,努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把“卡脖子”技术清单变成企业、科研机构的科研任务清单,加强部门政策协同,积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技术创新的政策配套力度和自主创新产品的应用推广,加大对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政策的投入力度,促进产品供需双方的对接,对部分涉及“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重点企业的研发费用按一定比例给予补贴,早日实现重大技术创新从0到1的突破。             聚焦成果转化,营造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环境。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的 “临门一脚”,应构建顺畅高效的技术创新和转移转化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一批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对于从事战略性、前瞻性、颠覆性、交叉性领域研究的事业单位类型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任务为导向的机构式资助机制,实施综合预算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科研仪器设备购置、项目研发、人员薪酬及运行经费等方面,探索允许研发机构自主安排经费使用。             聚焦产业发展,提升创新型企业和产业能级。支持高端产业领域企业积极应用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龙头企业,加强企业服务,使其早日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同时,围绕高端产业细分领域,引导企业长期专注于细分产品的研发制造、工艺改进和市场拓展,长期专注于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将更多“百年老店”“隐形冠军”打造成为新晋“独角兽”企业。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以实施“上海方案”为抓手,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产业能级。      

11-03 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