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老龄化小区如何提升居民的获得感?老房子如何摆脱暮气、重焕活力?老旧的公共设施如何更好地服务百姓?徐汇区斜土街道江南新村在党建引领下,搭建起党小组长、居民小组长和业主代表为核心的“三人工作组”(即“三组同构”),将治理单元由社区下沉到居民小区的楼组、楼层和块区的生活空间和邻里空间,探索出一条精准汇集居民需求、充分汇聚居民力量,解决社区治理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的道路。
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江南新村是原江南造船厂的工人新村,也一个大型传统多层住宅老小区。现有常住居民约2500户,1.1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37%,外来人口占比近20%。小区房屋整体结构性老化,住房面积普遍偏小,同时公共设施老旧,居民活动和停车空间不足——“老龄化、老房子、老问题”是这里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作为斜土街道最为重要的创新实践基地之一,江南新村通过缩小社区治理单元,提高了居民参与动力和治理成效获得感,也为社区善治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提供了精准的切入口,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对有效组织社区公共生活的探索。
优化治理单元,激活社区内生性力量
“居住在同一栋楼的社区党员,隶属于居民区同一党支部”——根据这一组织设置原则,斜土街道从江南新村开始,尝试创新党组织设置结构,将居民区党组织对应的8个管理块区,相应设置为8个党支部,8个党支部下面又设置30个党小组,实现党小组与楼组的一一对应。由此,治理半径进一步缩小,居民参与程度随之增加。
面对小区垃圾厢房周围建筑垃圾乱堆放,居民抱怨、投诉不断的问题,“三组同构”小组通过居民内部调研,认真听取了居民的反映和建议。2018年上半年,在整合了“三组同构”小组反馈的改造建议后,江南党总支和居委会以及片区社工召开了居民代表座谈会,邀请绿化市容局的专家、设计师列席提供专业化建议,经过数次会议和反复协商后,确定了垃圾厢房改造的新方案,将目前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位与生活垃圾厢房合并,改建成连体全封闭式的新型垃圾厢房。
为了更好地维护社区环境,居民志愿者们也参与进来。以8个支部为单位,按照同构对应区域的划分安排3个垃圾库房的党员志愿者工作。因为同一个区域的党员和居民们都相互认识,可以更好地指导和劝导居民做好垃圾投放和垃圾分类工作,以亲邻社区的熟人优势同时发挥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情感治理功能。
在社区的流浪猫问题上,“三组同构”同样发挥了体察民情、汇聚民智的平台作用。借助活跃在社区所有楼栋的“三组同构”平台,广泛征集了居民建议,集结社区志愿者成立“江南社区猫联盟”,组织实施“定点投喂”和“流浪猫绝育”双重方案,既让小区流浪猫获得安全稳定的觅食场所,也解决了小区卫生环境和流浪猫野蛮生长的问题。
疫情大考当前,共建共治共享彰显邻里温情
疫情突如其来,江南新村内的外来流动人员占20%以上,人口密度高,疫情防控任务重,责任大。
在疫情防控工作上,为避免公共场合聚集导致人传人,江南居民区党总支积极建立多元化信息渠道,充分利用微信群、信息化工作平台,依托“三组同构”小组,探索建立“家庭报告”“楼组报告”“片区报告”等各类报告机制,精准掌握辖区实时动态。
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党内动员与社会动员结合,“三组同构”构筑疫情“情报网”。防疫通知会发布在党总支微信群里,在严防疫情面前,党总支活用“党员先想、党员先议、党员先行”的“党员三先”工作法,先通过8个党支部一一通知社区在册党员,在党内统一思想,做好楼内有心人,一旦发现返沪住户立即上报党总支,带头做好楼道里的防疫“情报员”。同时及时了解楼道里的外来住户情况,构筑起社区疫情“情报网”。江南新村的自组织“江南匠心舫”的志愿者骨干们也充分依托这张“情报网”,积极协助党总支和居委会做好居民的宣传、引导和辟谣等工作,营造社区防疫良好氛围。
“三组同构”也通过情感治理彰显邻里温度。在得知一户家庭有买蔬菜需求的时候,“三组同构”小组的成员积极主动承担起了定时为其买菜送上门的工作。
此外,在党组织的带动,“三组同构”成员的倡导下,居住在一个楼栋的许多居民互相分享口罩、酒精等物资,互相关心,并相互科普正确的防疫常识。江南新村共有2500多户居民家庭,三个库房清扫员在垃圾分类投放时间内,要与许多居民打交道,是个典型“高危岗位”。一位居民在得知清扫员口罩存量不够的消息后,立刻将自己家里的口罩分给了清扫员。口罩隔开了居民脸上的表情,却隔不开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心距离”。
依托“三组同构”这张“防疫网”,江南新村不止防了疫情传染,更是主动送上了社区关怀,邻里温情在楼组间不断凝聚和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