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肝癌“密码”,人民军医沈锋获何梁何利奖,为上海医药领域唯一获奖者-LMLPHP

11月3日, 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沈锋教授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也是上海医药领域唯一获奖者。

何梁何利基金奖是由何梁何利基金设立的奖项,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和重大创新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促进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

弘扬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精神,是何梁何利奖的精髓。

而科学与创新,也正是沈锋多年来不变的坚持。

在“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的悉心指导下,沈锋长期致力于将肝癌的治疗选择和决策推向精细化和个体化。

他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辨析影响疗效的关键临床问题,通过临床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探索出了用临床病理数据构建个体化的预后预测技术,从而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精细化肝癌治疗决策方法,有效地推动了肝癌治疗的进步。

解开疾病“密码”,为每一位病人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每一位罹患肝癌的病人,都会问医生:“我该怎么办?”

从医35年来,沈锋解答了无数次这个问题。也无数次问自己和团队这个问题:科学进步与医学的积累获得的疾病知识,该怎么运用到一个个具体的、独特的、鲜活的患者身上?

通常人们所说的肝癌是指肝脏本身长出来的癌症,医学上称为原发性肝癌。我国是肝癌高发的国家,全世界超过一半的肝癌发生在中国。肝癌的病情复杂、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被称为“癌中之王”。

外科治疗是延长病人生存的最有效手段。既往经过几代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外科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近些年来,虽然外科技术发展很快,但疗效的提升却没有预期那么明显,似乎遇到了瓶颈性的难题。

如果把治疗的全过程比作马拉松,后半程已经跑得非常快了,但整体速度还是提不上去,那是不是可以从起跑开始找原因?

沈锋把眼光投向了“治疗决策”。

随着近年来精准医学理念的兴起,医学界已经逐渐认识到,病人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导致同一种治疗疗效差异巨大的原因。如果能在合适的时机给与“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治疗,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每一个病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化治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在某种治疗开始之前就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到这个病人的疗效,我们也只是在做了些探索”,沈锋坦言。

肿瘤是依照“分期治疗”的原则来选择治疗方法的,尽管肝癌的分期系统比较多,包括国际经典的TNM分期,但这些分期都只能预测到某种治疗可能对某一大类病人比较好,而实际上同一大类病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疗效的差异也很大。

解开肝癌“密码”,人民军医沈锋获何梁何利奖,为上海医药领域唯一获奖者-LMLPHP

是否能将分期细化,做到预测一小类甚至每一例病人的疗效,这样就可以“对号入座”地选择手术或者比手术更合理、更有效的治疗。

沈锋最先从建立“个体化分期”入手,瞄准的是肝内胆管癌。

这种病是肝癌的一个亚型,恶性程度远高于一般肝癌,病人的生存时间通常很短,只有手术切除可使部分“合适”的病人延长生命,但哪些是“合适”的病人?

沈锋团队在对449例手术病人长达10年的随访观察的基础上,对每一例病人的数据进行了核查,对影响预后的每一个因素进行了甄别,建立了国际上首个该病的个体化预后评分,并将其做成列线图(接近于计算尺的数学模型),对每个新病人,只要将7个参数输入,就能很方便地计算出其术后生存的概率,帮助医生判断这个病人是否“适合”手术。

这个列线图被国际上称为“中国列线图”。

沈锋和他的团队更多的个体化治疗研究是对于肝癌。他们在国际上率先建立早期肝癌、多发性肝癌、巨大肝癌、复发性肝癌的个体化分期。

例如对于多发性肝癌,即病人肝脏上长了几个癌肿,他们改变国际上基于肿瘤分期因素建立肝切除选择标准的传统做法,独创性地用此类肝癌的发生机制建立个体化分期,可以精确地选择适合手术的病人,使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44.7%,研究成果同样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肯定。

准确的治疗决策,结合他们的大量技术改进,使许多肝癌复发的病人获得再次有效延长生存的机会。

医患协同作战,医学的最终目的是病人获益

在临床研究领域,沈锋锐意进取,锋芒尽显。而在诊室,沈锋则是一位话语温和,有时候还稍显“啰嗦”的医生——他总是一遍遍地重复需要病人注意的要点,希望病人能真正听明白。

沈锋认为,医疗不仅是科学,它同时也是一门社会学。医疗需要医患协同作战。临床研究解决的是如何用最好的医术和经验确定和实施治疗方案的问题,而这个方案是否能最大限度实现患者的长远利益,提高生存质量,则牵涉到更多医疗以外的因素。

这其中,有人的因素。

沈锋研究技术和数据,但从不迷信“数据”。他不仅看肿瘤,还要看人。有一天,一位外地的年轻女教师在当地医院检查出肝部有巨大肿瘤,当地医生认为她病情十分严重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

病人家属辗转找到了沈锋。他一面询问病人的情况,一面仔细查看了病人的CT片,他认为,那位医生说的不无道理,但病人自身身体条件还比较好,家属也有积极治疗的意愿。

他决定用团队正在研究的“肝动脉栓塞化疗加门静脉栓塞技术”先使肿瘤缩小,正常肝脏的体积增大,一个半月后沈锋亲自主刀,当家属看到那豆瓣形的器械盘中成功切除的肿瘤时,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沈锋的精心治疗下,患者获得了长期存活。疑难肝肿瘤获得成功治疗的病例在沈锋团队时常发生,近年来更多。

医学不仅是一套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更是一套富含生活哲理和态度的认知体系。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患者,医学既有创造奇迹的可能,也时常会有无力感。

有人给“以患者为中心”下过一个定义:“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现有的最佳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权利、价值和期望,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

沈锋正是这样做的。每个门诊病人,他基本上都要看十分钟左右,有些要半个多小时,这段时间,他不仅要仔细地判断病情,给出个体化的治疗建议,也要了解患者对疾病的期望。

在他身上,研究与实践,始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而让患者获益,是唯一的目标。

解开肝癌“密码”,人民军医沈锋获何梁何利奖,为上海医药领域唯一获奖者-LMLPHP

保持开放思维,肝癌诊疗始终在路上

多年的刻苦钻研与认真实践,为沈锋和他的团队带来了很多荣誉。

他们在肝癌治疗决策方面的系统和创新性工作,获得首届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等20余项科技奖励;他牵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肝癌的个体化治疗”;在国际权威性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近250篇。他们的工作显著提升了我国肝癌临床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沈锋团队致力于新理论和技术的普及推广,有效推动了我国肝癌整体治疗水平的进步,造福于广大肝癌病人。

之所以取得如此丰硕的研究成果,沈锋认为,这与团队的精神内核分不开。“我们的研究是在吴老的谆谆教诲和大力支持下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沈锋强调说,吴孟超老先生言传身教,为推动我国肝癌临床研究呕心沥血,例如他奠基、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肝癌临床病理数据库和组织病理样本库,这使得许多需要大数据的决策性研究得以开展。

沈锋是常熟人。江南水乡的细腻与军人的严谨在他身上有着和谐的统一。他深入医学前沿的领域,却不忘研究的初心是为了病人。在科学的探索之下,是医者对病人的关怀和大爱。

11-04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