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海,1971年1月生。现任上海市纪委常委、秘书长。2019年至今,任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的稳定和发展。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援藏工作,把支援日喀则作为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上海的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自1995年派出首批援藏干部队伍,上海迄今已派出九批队伍,援藏工作已开展25年。25年来,上海援藏工作深入贯彻党中央的治藏方略,在沪藏两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坚持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以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完成党中央交付的重任,助力日喀则对口地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历史的交接棒落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接过上海对口援藏的接力棒,我们第九批援藏干部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努力当好脱贫攻坚的“突击队”,搭建好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连心桥”,跑好持续对口支援帮扶的“接力赛”,走好人生宝贵的“历练路”。
承载嘱托,牢记使命,2019年7月14日,我带着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队伍奔赴日喀则。从海拔4米的上海来到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我们在感受这片神秘土地美丽纯净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身体也接受着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头疼、头晕、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各种高原反应扑面而来,然而,一系列的工作也接踵而至。我们进藏当晚就参加了当地领导和藏族同胞们为我们举行的隆重的欢迎仪式,切身感受到藏族同胞们的淳朴和热情。我们还抓紧与第八批援藏干部进行工作交接,因为他们已经在这里延迟工作了一个多月。所以,进藏后我们几乎没有休整,就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我记得进藏后的第二天,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感到身体非常不舒服,一看手指甲怎么红了,有一块斑就出来了,这实际上就是“紫绀”,说明毛细血管破裂了。我回到房间量了一下血氧,只有47,血氧饱和度这么低,其实是有生命危险的。但是我们顾不上这些,只能调整自己,尽快适应这里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繁忙的工作状态。
图片说明:日喀则桑珠孜宗堡
在听取了第八批援藏干部的详细介绍后,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当地的宗教政治、风土人情、援建情况。日喀则位于西藏腹地,与尼泊尔、不丹、印度三国接壤。这里有着美丽旖旎的自然风光,在上海对口支援的定日县境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受到年楚河的滋养,日喀则的青稞种植业非常发达,上海对口支援的江孜县19个乡镇中18个都以青稞种植为主业,素有“西藏粮仓”的美誉。不仅如此,日喀则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里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藏传佛教历史悠久。上海对口支援的萨迦县曾是西藏的政教文化中心,萨迦法王八思巴政权于忽必烈统治时期正式归属于元朝管辖,标志着西藏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纳入中国版图。上海援建的“桑珠孜宗堡”(人称“小布达拉宫”),也让藏族同胞们对我们援藏干部充满了感激之情。
为了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做好援建工作规划,进藏后的第三周,我就开始上山下乡调研。那边的路都很远,一跑就是几百公里。但比起第一批援藏干部那个时候,现在的路已经好很多了,原先需要跑好几天的路程,现在一两天就能跑完,但这也决定了调研的频度和强度更大,对身体的考验也不小。
自治区领导提出希望上海支援日喀则的“边境小康村”建设。当时我们刚来一个月,对什么是“边境小康村”是没有概念的,为此,我们连续跑了好多地方,从林芝到拉萨,再到日喀则到亚东县,一周之内大约跑了5000多公里,相当于从日喀则开回上海,那是我坐车跑得最长的一次路。2019年4个月里,仅亚东县我就跑了15次。所以,进藏后我感到自己一直处于“在路上”的奔波状态。
助力高质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在深入对口支援的亚东、定日、江孜、拉孜、萨迦五县调研后,我们立足日喀则自身的资源禀赋,在整合前八批援藏成果的基础上,聚焦脱贫攻坚核心任务,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聚焦产业支撑,助力农牧民就业增收。产业扶持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我们积极培育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构建援藏资金、产业项目和建档立卡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产业带来就业,就业带动增收,增收促进脱贫”的良性循环。按照“公司+ 合作社+ 农户”模式,持续重点扶持了亚东鲑鱼、江孜青稞和沙棘、拉孜藏鸡、萨迦唐卡和藏香手工业、定日珠峰旅游配套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推动农牧业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我们还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充分发挥上海大市场大流通优势,推进日喀则22家企业近50种特色产品进入上海“10个直营店、20个生活馆、100个专店专柜”的销售渠道,以消费扶贫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是注重民生领域,做实“两不愁三保障”。我们按照中央关于“两个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农牧民倾斜)的要求,切实做到资金项目安排下沉到贫困县、落到贫困村、绑定贫困户。2019年安排援藏资金用于困难群众危旧住房修缮、村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安全饮水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显著改善4000余名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医疗卫生领域,我们在帮助日喀则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上海援建单位为指导、日喀则人民医院为龙头、医疗资源辐射各县区及周边地区的新型医联体,让更多农牧民享受到公共服务提升的成果。我们联手沪藏两地医疗资源全力治愈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小卓玛,同上海慈善基金会一起进行了一场跨越千里的爱心救助。2019年,在我们的大力推动下,中国胸壁外科联盟西藏地区联盟、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日喀则市创伤中心先后揭牌,持续打造西部医学高地,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等问题。
为了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我们紧紧抓住教育扶贫这个根本,建立了以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为龙头的教育发展联盟,并动员上海20所学校与对口五县学校结对,加大精准帮扶力度。2019和2020连续两年,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继续保持自治区中考成绩第一,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并荣获“西藏自治区示范性高中”称号。在上海教育援藏工作队的帮扶下,全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三是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切实增强对口地区的内生动力。我们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比如,江孜县推动成立了全市首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指导服务中心”;萨迦县通过扶持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培养当地群众劳动技能,让3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此外,我们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安排对口五县的乡村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民族团结模范、教师和医务卫生人才、优秀青少年等到上海培训进修、挂职锻炼、参观见习等,组织上海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赴藏讲学,帮扶带动当地的人才发展,促使沪藏两地多层次多渠道交流交融。
脱贫攻坚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一批批援藏干部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经过上海对口支援日喀则25年的接续奋斗,我们终于助力日喀则取得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历史性成就!2019年,在亚东县、定日县先后脱贫摘帽的基础上,江孜、拉孜、萨迦三县也如期脱贫摘帽!
“脱贫后”时代任重而道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推动脱贫后时代日喀则跨越式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批援藏人的新使命,也是上海人民和日喀则人民的新期待。
就在我们积极谋划发展、携手共奔小康路上,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我们“赶考”路上的一道“加试题”。由于西藏特殊的高原气候,加之日喀则地处南亚边境线,全自治区5个边境口岸,有4个在日喀则,所以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为此,我们援藏医疗队员们放弃春节假期,提前返岗,全身心投入当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在当时上海疫情异常严峻、防护物资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们还积极协调各方,在最短时间内将筹集到的医用口罩、呼吸机等送上雪域高原,为藏族同胞带来上海人民的深情厚谊。
高原缺氧虽然阻滞了西藏的发展,疫情虽然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但是这也为发展在线经济、数字经济,运用智能成果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经过这么多年的援建发展,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取得脱贫摘帽的历史性成就后,西藏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西藏”建设加快,以5G、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发展势头迅猛,为我们探索“智慧援藏”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工作中,我们第九批援藏逐步明确了“文旅先导、三产融合、乡村振兴、智慧赋能”的工作思路,用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开启“智慧援藏”新征程,为日喀则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聚焦文旅和信息产业,将产业扶持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在多方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汇聚对口五县最优质的资源,积极打造一条“环珠峰文化旅游圈”,以文旅和信息产业带动高原农牧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巩固扶贫成效,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在我们的积极推动下,日喀则市与上海携程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用科技赋能旅游体验,加强线上线下推销,一幅全域智慧旅游体系的美好蓝图正有序铺展开来。
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一些扶贫产品、旅游项目销量陷于停滞。为了加大产品的推介力度,我们第九批援藏干部化身“主播”,拼尽全力,在珠峰脚下直播带货,让“客”从云上来。我们大力发展在线经济,让路子变新,魅力依旧,确保特色产品和旅游项目规模稳定,热度不减,品质不降。在今年上海举办的“申情购、沪爱帮”消费扶贫专项行动中,我们通过新电商、新零售和网络平台等,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销售青稞食品总计186吨,帮助当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动能。
为了抢回被疫情耽误的工期,我们抓紧建设亚东“边境小康村”,按照既定目标,分解任务、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将亚东县高海拔地区100户牧民家庭近500人进行易地搬迁安置,抓紧建设包括住房、幼儿园、卫生室等在内的公共配套设施,着力将亚东县打造成“边境小康示范村”。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抓紧建设对口五县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着力打造成上海援建成果的精品项目。通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雪域高原守住美丽的净土,留住记忆的乡愁。
图片说明:亚东县“边境小康示范村”一期项目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医疗,让“治疗”变为“智疗”。疫情期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等为日喀则群众多次提供远程会诊服务。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上海有关医院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对口县人民医院远程医疗服务平台,通过开展远程会诊,日喀则的患者可以享受上海优质的医疗服务资源,而联合会诊的全过程也成为上海带教帮扶日喀则医疗人才成长的重要手段。在教育领域,我们运用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发挥上海“组团式”教育的优势,开展远程教学和培训,实现沪藏之间、西藏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送教下乡活动100多课时,近三千名师生从中受益,有效提升了当地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新技术拉近时空距离,新经济带动同频共振。通过一根根的网线,一块块的屏幕,让“面对面沟通”变为“屏对屏交流”。智能产业的成果不仅架起了沪藏两地携手跨越式发展的桥梁,也为我们共奔小康美好未来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援藏背后是深厚的家国情怀
打赢脱贫攻坚战,携手齐心奔小康,既离不开援藏干部在前方知重负重、苦干实干,也离不开上海社会各界在后方鼎力相助、积极作为,更离不开援藏干部家属们深明大义,在背后默默付出和全力支持。
我援藏的时候,是女儿刚升初二的时候。对她来说,内心有是不舍的。尤其是我们这一批援藏干部进藏半个月以后,赵坚医生因病牺牲了,我们十分悲痛。我女儿知道后非常害怕,没想到援藏会有这么大的代价,她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宁可我父亲什么也不要做,就回来!”那封信很长,讲了她整个心路历程,我看了以后很感动。所以,援藏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长大成熟了。
有一次她问我,我有好多书,能不能捐出来给日喀则的孩子们?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这样他们会更珍惜现在的学习和生活,这对他们自身也是一次生动的教育。目前,我们正在开展两地学生“手牵手”的结对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们从小承担起对国家的责任、对贫困地区的责任,对他们一辈子都是有益的。
进藏的第一个中秋节,我们开展了一个“两地书”的活动。这是家属们自发组织的,我事先是知道的,但当时瞒着我们队员。孩子们在家里准备各种各样的表演内容,有的写信、朗诵、弹琴、唱歌……这些都提前录制好了。中秋节那天晚上,我们援藏干部一起坐下来,通过屏幕一段一段地播放。当时很多队员们都流泪了,但是也很高兴,看到孩子们这么懂事,觉得孩子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所以,援藏,本来对我们每个家庭来说,是一种困难,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种成长,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援藏的这一年中,我们的队员有的父亲过世了,有的母亲过世了,还有的爱人生重病动手术的,所以,大家都克服了很多困难,作出了很多牺牲。但就是这样,我们依然坚守在雪域高原,投身于援藏事业。这背后凝聚的其实是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
这种家国情怀,是我们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是我们对国家和人民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我们对援藏事业的高度认同和责任担当。所以,刚进藏时,我就要求队员们深入思考“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的问题,要求全体援藏干部严于自律、服从大局,坚持做到“思想进藏、精神进藏、工作进藏、作风进藏”。
作为领队,肩负着组织的重托,承载着家属的期盼,承担着第九批援藏干部的安全,我感到责任非常重大。我时刻关注着每位队员的思想动态和身心健康。因为在西藏工作,其实最大的危险就是两个,一个是高原反应带来的心脑血管等疾病,另一个就是交通事故。我们第二批援藏干部邵海云同志是因为扶贫途中遭遇车祸而不幸去世的,我们第九批援藏干部赵坚同志是因为突发疾病而不幸牺牲的,对此,我们的心情都无比沉痛。清明之际,我们开展了祭扫英烈的活动,以表达我们对战友的深切缅怀。
为了克服艰险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实施思想健康“双结对”,搭建就医求诊“快通道”,全力保障上海援藏同志健康安全。我们要求队员们不仅要做到人身安全,还要做到政治安全、廉洁安全。我们注重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讲党课、抓学习,帮助队员们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清达赖集团和境外敌对势力的真实面目,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我们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明援藏纪律要求,制定出台第九批援藏干部行为规范十条禁令、安全工作日报告制度、请销假管理规定等,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融入援藏队伍建设全过程。我们重点加强对援藏资金项目的监督管理,紧紧盯住重点项目、重大资金、重要环节,确保每一个援藏项目都成为廉洁工程,以严的制度和实的作风保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为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我们还开展了扎根雪域高原、厚植家国情怀系列活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开展主题教育、举办援藏论坛、加强廉政教育等,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全体队员以攻坚克难的精神满怀激情地投入援藏事业,努力践行援藏工作的初心使命。
比珠峰更高的是“信仰”
我们援藏的这段时光,正逢中国登山队开展2020珠峰高程测量。2020年5月27日,8名攻顶队员历经重重艰险,终于成功登顶,站上世界之巅!我有幸带着上海援藏医疗队在珠峰大本营为他们体检,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图片说明:日喀则定日县境内“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说实话,我们从内心深处敬佩这些登山队员。他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克服困难,勇攀高峰,这种顽强的精神意志,令人肃然起敬。对我们来说,5200米可能就是身体的极限,但一位登山队员告诉我,对他们来说,相比登顶珠峰,5200米的海拔已经是人间天堂。我们原先在日喀则 4000多米的地方,行走都觉得呼吸困难,举步维艰,但这次从珠峰大本营下来后,我似乎如履平地,完全没有在高原的感觉,所以,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困难也好,吃苦也好,只有经历过更大的困难,吃过更多的苦,才能够不怕困难,战胜困难。我们来自上海的干部尤其需要补上这一课,要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锤炼党性,磨砺意志,砥砺品格,历练人生,建功立业。
这次登山队员登顶珠峰,还有一个让我深入思考的问题,他们登顶成功靠的是什么?一位登山队员告诉我们,在登山前,他们面向党旗、国旗集体宣誓,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是凭借着心中那股共产党人永恒的信仰和登山人永远传承的精神,激励着他们奋勇前行,勇攀高峰。我带着医疗队员们在英雄的国测一大队的帐篷里,在5200米海拔高度举行了一次重温入党誓词活动,是大队长李国鹏同志领誓的,令每一名队员都终身难忘!
珠峰虽高,但是比珠峰更高的是“信仰”。只要心存信仰,就能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到达胜利的巅峰。由此,我想到了脱贫攻坚事业。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将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手中变为现实,这是多少人祖祖辈辈的梦想啊!历史将重任交给了我们中国共产党。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正如攀登“珠峰”一样,我们心存信仰,脚踏实地,以艰苦卓绝的努力、胼手胝足的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艰巨的任务,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画上历史性的句号,让信仰的旗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高高飘扬。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期,我们党也即将迎来百年华诞,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时刻,我们更要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向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冲刺进军。上海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将按照中央第七次西藏座谈会精神,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借助上海在“长三角”龙头地位的优势和经验,加快建设日喀则面向南亚开放的“大通道”,积极打造南亚“桥头堡”的地位,变“边境腹地”为“开放前沿”,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队员说得好,援藏三年,一年谋划,二年落实,三年结果。马上就进入第二年的关键阶段了,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积极探索脱贫后时代的上海援藏再奋进、再出发,让沪藏两地人民携手奔小康,不断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让人民满意的光荣业绩,为雪域高原注入不竭动力,为沪藏友谊谱写新的华章!
《“决战脱贫攻坚——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
编者按: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更好地宣传上海市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展示上海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成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社联合主办的“决战脱贫攻坚——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主题报道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讴歌援建奋斗者、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向本市援外干部人才、志愿者以及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社会爱心人士等征集在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的做法、经验、成效、感悟等以及相关图片、音视频材料,全面宣传展示本市助力对口地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即日起,相关内容将在“文汇”APP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赵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