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医院扩大“朋友圈”,医联体连医院更连百姓心-LMLPHP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闻名全国,如今,这项技术已“下沉”到徐汇区中心医院,老百姓不用去中山医院排队,在这里也能享受到“不打折扣”的顶尖医疗服务。这就是“中山—徐汇医联体”惠民成果的一个缩影。

医疗联合体,简言之,就是由一家三甲医院牵头,联合一定区域内的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组成医疗联合服务网络,形成“上下双向联动”。作为一种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医联体的建设备受各方关注。

在上海,整个“十三五”期间,医联体在数量、深度上都获得大发展——为解决好市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就近诊疗服务问题,截至2019年底,上海已形成55个医联体。

2020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这份红头文件被业内视作对此前我国医联体建设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工作的期许,明确以医联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促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

当前,上海正从人民的健康需求出发,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的“健康路径图”,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医院联动机制。

全市布局55个医联体,三级医院全部“入群”

徐汇区中心医院加入“中山—徐汇医联体”已有4年,随着专家资源“下沉”,越来越多本区域的患者,首选在家门口的这家医院看病。

顶尖医院扩大“朋友圈”,医联体连医院更连百姓心-LMLPHP

82岁的陈老伯因为“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生活质量一直受到影响——无法耐受轻微活动,夜间更是无法安睡。心脏超声提示:他的心脏已有扩大,部分心室壁运动弥漫性减低,心功能评估只有38%(正常值60%以上)。老先生慕名来到徐汇区中心医院,得到中科院院士、中山医院心脏病诊治名家葛均波的接诊。葛均波仔细研究患者的病例资料发现,患者两支主要的冠状动脉血管均已慢性完全性闭塞,心脏血供仅靠右冠状动脉一支血管供应,一旦血管再堵塞,就危在旦夕了。

在葛均波及其团队的精心手术下,老先生闭塞的血管再次开通,象征生命的血液再次顺畅地流淌在血管内,解决了“心头大患”,生活质量将逐步恢复。

“中山—徐汇医联体”成立以来,中山医院选派包括葛均波院士、“大国工匠”周平红教授、姚礼庆教授等学科带头人引领徐汇区中心医院的工作,使徐汇区中心医院的医疗水平显著提高,不仅缓解了中山医院的床位压力,也为患者解决了就医难题,“盘活”了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开拓了未来就医新模式。

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介绍,“十三五”期间,本市已组建55个区域医联体,实现医联体网格化建设全覆盖,其中,三级医院均参加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并发挥引领作用。

区域层面走向纵深,尤其关切“一老一小”

不仅在广度上,在区域层面,医联体建设也不断走向纵深。2018年6月,徐汇区联手区域内7家三级医院正式启动学科项目型医联体,三级医院的优势医疗资源通过首批七大项目“直通”社区,下沉到上海医疗卫生网络的网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学科项目型医联体是徐汇区在医联体建设方面的新探索,它以学科为纽带,集结起徐汇区域内的7家三级医院和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顶尖医院扩大“朋友圈”,医联体连医院更连百姓心-LMLPHP

值得一提的是,区域医联体在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关切“一老一小”。“十三五”期间,上海力推5个儿科医联体建设和“4+X”中医医联体建设。其中,上海儿科医联体已覆盖区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284家医疗机构,稳步推广了20多项儿科适宜技术。

“4+X”中医医联体则依托龙华医院、岳阳医院、曙光医院、市中医医院4家市级中医医院,在全市构建东、南、西、北四大区域中医医联体,“X”即为系列中医特色优势专科专病联盟。这一轮优化中医资源布局将进一步培养社区“小名中医”,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海派中医“绝活”,将申城一大批中医特色技术与区域养老服务融合。

重视健康新需求,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配套

重视健康新需求,是申城医联体纵深发展的一个着力点。当前,上海正面临深度老龄化,本市60岁以上人口已占统计人口的33.4%以上。与此同时,产后康复、运动损伤后康复、手术后功能康复等,都对康复医学的发展提出巨大的诉求和期望,也孕育着发展新机遇。

2019年7月,上海首个康复专科医联体——瑞金医院康复医学专科医联体成立。原黄浦区东南医院变身瑞金康复医院,与此同时,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同仁医院、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家单位加入瑞金康复专科医联体,构建起覆盖三、二、一级医院的分级康复模式。瑞金医院作为主要技术和管理输出单位,携手不同医院、不同区域,探索分级康复模式,让患者在“家门口”就可获得同质化康复诊疗服务。

顶尖医院扩大“朋友圈”,医联体连医院更连百姓心-LMLPHP

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分析,瑞金康复医学专科医联体是实现医疗资源合理分配以及对医疗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康复专科医联体成员单位将以“大康复、小综合”为方向,以瑞金康复科为核心,经统一培训和管理,不仅承接瑞金医院等各大三级医院骨科、神经科患者出院后康复训练,更将面向全区乃至全市,为各类长期得不到康复资源、困于家庭的城市“隐形人口”提供优质康复医疗服务。

随着医联体深入推进,作为“头部医院”的三甲医院也有着自己的思考。顶尖医院“朋友圈”越做越大,“走出去”对自身能力会造成稀释吗?

中山医院副院长朱畴文分析,中山医院已运营的紧密型医联体成员单位有8家,分布在上海的闵行、金山、青浦,以及江苏苏州、福建厦门等地。从地理位置、运营模式、医疗特色等角度看,8家成员单位都不相同,因此,中山医院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具有中山特色的医联体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同质化与差异化的统一。“认真对待每个医联体,实现各成员单位与中山医院的合作共赢,这成为大家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医联体获得发展,真正造福患者、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

根据市卫健委的消息,上海在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同时,将启动区域医联体综合绩效考核。同时,根据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要素,在全市布局58个医疗服务圈,大力推进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标准统一、功能匹配”的区域医疗中心。这些区域医疗中心上连市级综合和专科医院,下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本市还将研究二级、三级医院对社区的支持政策和上下联动机制,探索医保、人事、价格、财政投入等配套政策,鼓励社会办医、康复护理类机构等参与医联体建设,分类分步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级,切实提升居民健康获得感。

11-08 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