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上海如何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推动产业国际竞争力新发展?近日,2020年产业国际竞争力合作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与会学者就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新发展路径和模式,以及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建言献策。会上还发布了《2020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CSSCI指数)暨长三角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

从第一届到第三届,进博会已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在上海市社联主席王战教授看来,这既是中国向世界分享的发展机遇,也是中国企业在“家门口”向世界同行学习借鉴、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良机,进博会长远必将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传导和助推作用。他认为,进博会将从五方面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平台的展示效应;二是展商变成投资商的投资促进效应;三是消化吸收再创新效应;四是拉动“一带一路”建设效应;五是长三角优势产业先发效应。

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主任芮明杰教授从现代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提出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包括产业标准制定的竞争、产业链治理权的竞争、产业发展的平台竞争、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制度竞争以及未来人才竞争五个维度。他提出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应包括全球产业链治理能力、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持续自主创新能力,无论是中国还是上海,如何从现行的产业体系转变成为一个现代的产业体系,都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蕴懿代表课题组发布了《2020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CSSCI指数)暨长三角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中国产业竞争新环境将呈现四方面特点,一是发达国家强化“闭环”竞争政策干预,企业全球化组织生产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二是“安全”成为产业链布局首要要素,未来将形成近岸和离岸双产业链共存格局;三是区域经济新格局态势初显,“三链协同”下迎来新一轮产业布局竞争;四是“数字”生产力成为经济复苏驱动力,带来经济规则重构与治理方式新挑战。同时,中国凭借“新消费、新制造和新开放”形成经济发展的“新三驾马车”,构筑了新时期经济内循环的基础,城市经济圈更是锚定中国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主要阵地。

报告指出,在国际经济负面因素频出背景下,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力承压抗跌,始终保持稳中有升态势。其中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领域呈现出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升级的趋势。报告同时测算了上海作为首位城市对长三角产业一体化的辐射带动效应,发现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制造产业城市首位度名列前茅,呈现出组织区域产业链的能力,上海航运、会展、金融等行业服务能力对城市的链接和枢纽功能也在加强。报告就“十四五”期间提升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出四点建议。

本次论坛在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指导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同时也是上海社会科学院2020年第四季度重大科研成果系列发布之一。据了解,作为进博会的配套论坛之一,2018年上海市商务委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了首届产业国际竞争力合作论坛,迄今已是第三届。上海社科院每年研制发布“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和城市经济圈产业竞争报告”,力图更系统、更深入地进行学术交流和决策参考。

11-09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