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虽被拒参加朝鲜战争颇为尴尬,但他却中捞到了不少好处-LMLPHP

美韩态度转变,令蒋介石很尴尬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后,蒋介石再次认为机会降临。他致电李承晚说:“中共匪徒公然参战,联合国军队遭受挫折,闻讯之余,愤慨与系念同深。联合国民主自由阵线,现仍有以过去姑息政策为未足,继续主张对敌妥协屈服者,我国必坚决反对之,并将不惮牺牲,为吾人共同目的而奋斗,以争取最后胜利也。”麦克阿瑟也再次建议使用国民党的军队,但美国国务院和五角大楼都否定了他的建议。参谋长联席会议在一份由马歇尔和艾奇逊共同草拟的通知中答复说:“你的建议牵涉到世界性的后果。我们必须考虑到它可能破坏在联合国和我们站在一起的各国和我们团结关系,从而使我们孤立……它可能使战争扩展到台湾和其他地区。顺便提一下,我们在远东的领导地位目前在联合国正遭受最严重的损害,因此我们必须非常小心地使联合国内的盟国阵线勿受破坏。”

蒋介石还不死心,再一次提出要求派国民党军队入朝。这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美国和李承晚的军队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提出的。蒋介石强调,国民党军对于挽救朝鲜战场联合国军颓势的作用,希望能够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让他派军队进入朝鲜。12月8日,蒋介石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记者采访。从当时的报道和后来查到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内容:

蒋介石:我相信在联合国的海空军配合行动之下,台湾陆军的反攻大陆可得到大陆上150万游击队的响应,在共党控制下的许多部队也将投到我们这方面来。这样,北平政权的基础就将动摇,韩国的局势然后就将根本的改观。

蒋介石:在我们政府的收复大陆计划中,并未考虑到使用美国的地面部队。

蒋介石:中国军队为抗拒共党侵略起见,自准备应联合国或联军统率的要求前往韩国作战。

尽管蒋介石一再夸大国民党军队参战对于联合国军的重要意义,但杜鲁门政府坚持认为,蒋介石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名誉扫地的领袖”。他们认为,如果美国把蒋介石“作为领导反对共产党军队的反共运动的领袖,那是愚蠢的”。所以,不管蒋介石如何一再表白台湾愿派军队赴韩国作战,杜鲁门却始终不肯松口。美国不同意,蒋介石也就不好造次了。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艾森豪威尔和李承晚都是赞成蒋介石派兵入朝的,但后来他们也改变了自己的意见,不再同意蒋介石派兵入朝了。1953年,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美国新一届总统。他表示要改变美国对台政策,增加对台援助。蒋介石觉得艾森豪威尔是亲国民党的,自己又有了机会,便指令叶公超去见艾森豪威尔,重提台湾军队加入联合国军赴朝参战。但让蒋介石没有料到的是,艾森豪威尔并不赞成蒋介石派兵入朝。他表示,美国不准许台湾军队卷入朝鲜战争的原则并没有变。更让蒋介石没有料到的是,原本积极支持蒋介石派兵入朝的李承晚,也不再同意他派兵入朝参战了。美国对韩国开始实施全面援助以后,李承晚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一点力量了,对国民党军队来朝鲜半岛作战,就不再感兴趣。而且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以后,李承晚提出了由美国装备50万新兵的建军计划。因担心国民党军的参战而分享美国的军事援助,所以李承晚转而反对蒋介石出兵朝鲜。李承晚在大邱发表谈话曾说:“现在使用中国国民政府军队参加韩战,无此必要。此一问题应由麦帅决定,但韩国国民为保卫韩国作战,故望美国对韩军予以装备及武器援助。”稍后,韩国政府更公开声明:“与其使国民政府派兵来韩参战,而予中国人武器,实应将武器给予韩国人。”艾森豪威尔和李承晚态度的转变,特别是李承晚态度的转变,使蒋介石很尴尬。

蒋介石在朝鲜战争中获利很大

尽管美国最终没有准许蒋介石军队参加朝鲜战争,也使他通过扩大朝鲜战争达到“反攻大陆”的意图未能实现。但蒋仍然是朝鲜战争的受益者。

其一,朝鲜战争使蒋介石保住了台湾。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为解放台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武力解放台湾是有十分把握的。我们看一看当时的具体数字: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达550万人,已经具有了一支以步兵为主体,配有相当数量的炮兵、工兵和少量的装甲兵、铁道兵等多兵种的强大陆军。集结在福建前线的兵力则是解放军中的精锐兵团,除了海空军力量不足外,攻台所需其它武器的性能已经与台湾守军相同,有的还略高于台湾守军。为了弥补海空军力的不足,1949年底到1950年初毛泽东访问莫斯科期间,曾与斯大林多次商谈过请苏联为中国解放台湾提供海军和空军支援问题。斯大林虽然不同意利用苏联的飞机和军舰帮助进攻台湾,但同意帮助中国为此作必要的准备,并答应将苏联给中国的3亿美元贷款中的一半用于购买进攻台湾所需要的海军装备。此后,两国关于这个问题的商讨逐步具体化。到当年5月,中国已向苏联订购了600多架飞机。攻台军事力量的准备大体到位。正在此时,朝鲜战争爆发了。6月29日,美国第七舰队的两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1艘补给舰驶入台湾海峡。中央军委经过实事求是的分析认为,中国目前没有与美国现代化的海军进行海上较量的可能。6月30日,周恩来对海军司令员肖劲光说:“形势的变化给我们打台湾添了麻烦,因为有美国在台湾海峡挡着”,我们只好把“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推延”。根据周恩来的部署,人民解放军准备攻打台湾的3个主力兵团50万大军和400架飞机相继被遣散,一部分调往山东沿海,一部分调往东北,后来大部分入朝参战。

其二,蒋介石逃台后,美国一度对蒋很冷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认识到了台湾对他们的巨大利益,改变了冷落政策,与蒋介石热络起来,美台之间重新开始了密切的官方接触。台北美国“总领事馆”又被升格为美国驻“中国大使馆”。

美国军事援台的政策也使蒋介石获利很大。美国负责对外军援事务的国防部长特别助理布尔斯致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腊斯克说,为加强国民党军队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应允许国民党政府以自筹资金购买美国控制下的“任何物资”,包括坦克和喷气式飞机。美国国防部长约翰逊又提出一份新的对台政策的备忘录,称必须向台湾国民党军队提供军事援助,加强其军事力量。在备忘录中,约翰逊要求进一步排除军事援蒋的障碍,立即向台湾提供紧急军事援助;立即由麦克阿瑟的远东总部派一个军事调查团前往台湾,就驻台国民党军队的军事需要作一次全面调查,再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提供援助。在当天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杜鲁门批准了约翰逊这份备忘录中的各项要求,同意立即向台湾蒋介石集团提供更广泛的军事援助,并向台湾派遣军事调查团。随后,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向远东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发出指示电:“国务院和国防部目前正在研究有关台湾的某些政策问题,几天内将拿出结果。在接到有关这些问题的新的指示之前,你可向台湾派一名高级官员”。电报补充说,如果麦克阿瑟认为有必要于31日亲访台湾,可自行决定。此后,美国对台湾的军事援助数量猛增,并且在后来几十年中源源不断。这极大地增强了台湾国民党的军事力量。

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也加强了对台经济援助。朝鲜战争爆发,特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以后,美国对台经援规模急剧扩大。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实际上承担了台湾大部分经济开支。这使台湾经济很快复苏、发展。可见,朝鲜战争对后来台海局势的发展,以及国民党政策的调整,有很大影响。

——摘自《党史纵横》 2012年第一期

11-10 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