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随着“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出台,一幅波澜壮阔的新蓝图也徐徐展开。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在这张蓝图上,创新被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11月9日,央广网推出《你好,“十四五”》系列解读报道第四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创新》。

当前国内外形势都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创新

为何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杰认为,过去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自主创新能力上的短板已逐渐暴露。如果我们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创新这些方面都不能够自主、自立、自强,将影响到后续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从发展阶段来看,到了要用创新提升中国整体经济竞争力的特定时机。

同时,国内外的竞争倒逼我们要对关键点进行全面、重点突破。这不仅仅关乎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更关乎中国经济有没有机会参与到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中来,现在如果不进行战略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链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也会非常不利。

创新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义

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看来,新发展理念的第一点就是创新,过去几年全球政治生态的恶化凸显科技竞争是未来全球竞争的制高点。与此同时,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越来越明显,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也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以创新引领推动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推动创新,这个辩证关系特别重要。在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采取的措施是全面拥抱全球化。但到目前这个阶段,当中国的人均GDP从1万美元走向12500美元高收入国家阶段时,效率、劳动生产力变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增长的主要动力不再靠投入资本、劳动力,而在于提高劳动生产力,进行高质量发展,核心就是科技创新。从历史和世界范围内看,很多国家之所以没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因为劳动生产力上不去,科创能力上不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倡科创,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实现创新,中国可以双线齐驱

如何进行创新?朱民认为,从现有条件来看,中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生产科研系统,并没有被外部压力“卡住”“卡死”,完全有能力实现突破,我们是政府和企业双线并行。第一条线有两个方面:政府和各级研究机构要加大“从零到一”的基础性科研,比如量子计算、原材料、芯片、生物医疗研究等。企业和市场则要从优势出发,进行“逆向进口替代”。国内有庞大的市场,当某一个产品“卡”在别人手里,就可通过“逆向进口替代”把这些问题解决。第二条线就是继续开放,继续和全世界合作。

创新不是孤立的 改革开放与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朱民特别提到,创新不是孤立的,在这个过程里需要改革,需要开放,需要科技体制改革、需要市场体制改革。中央此次下决心在新基建上花力气,新基建的核心就是在传统的人流和物流上加一个数字流,5G、大数据、云等。有了新基建的高速公路枢纽以后,就需要让科技企业研究者来支持加入新基建枢纽,让所有企业和市场到这个高科技枢纽上来做平台、来做本产业的数字化。

这两个环节都需要改革,都需要对现有的科技制度、市场制度进行改革,也需要开放引入国际的知识和力量。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需要政府、企业有机结合

如何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张杰认为,首先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不是靠企业、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凭一己之力解决,必须是一种团队式的合作,全面、深入、相互嵌入式的合作才有可能解决。

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等是紧密相关的,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以上的持续、高强度投入,国家有必要打造一个新型举国体制。把市场和政府的力量有机、充分地融合起来,既不能单靠市场,也不能单靠政府,而是要把产学研结合起来系统性加以解决。

综上,他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层面必须有大动作,成立系统性的攻关小组,每个小组梳理出创新链条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通过各方的合力,把这个领域中“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堵点解决,从基础研究出发,一步一步地解决,最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来源:央广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1-10 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