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更快、永不疲劳、诊断稳定!儿科医院更臻完善的“小布AI医生”重磅亮相-LMLPHP

在2019年的智慧医疗高峰论坛暨中国首届儿科AI应用大赛上,“小布AI医生”在人机对战中展露锋芒:答题速度飞快、不会疲劳、思考全面、不会遗漏,在诊断水平的稳定性、诊断表达的规范性上显现出相对优势。

经过近一年开发,更臻完善的“小布AI医生”重磅亮相。

今天(11月10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举行门诊临床诊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CDSS)——小布AI医生产品发布会暨多中心临床应用启动仪式。

新一代“小布AI医生”的亮相,也让大众看到了更多临床智能运用的可能性。

占儿科医院总门诊量75.59%,AI仍有巨大开发潜力

“小布AI医生”在初诊没有检验检查时便可辅助医生诊疗、在出现某些特殊症状体征时能提醒医生,从而帮助医生提高诊断质量。

当使用该系统的医生在为患儿问诊时,“小布AI医生”会按概率高低排序,推荐出5个可能的诊断选项,随着问诊信息的逐步详细也会出现调整更新,帮助医生在多个可能性中提高概率(减少错诊)、减少盲区(减少漏诊),提出更精准的检查要求,减少病情延误。

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介绍,“小布AI医生”已占儿科医院总门诊量的75.59%,覆盖了呼吸、消化、皮肤、内分泌、发育行为等八个儿科专科主题、13个科室。

与儿科医院医生的TOP 5 诊断意见一致率均大于90%。其中12个科室“小布AI医生”的第一诊断意见与医生水平相当或高于医生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小布AI医生”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合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共同开发,收纳了儿科医院近三年多来的700余万条门诊电子病历数据,其形成的临床诊断模型,代表着中国儿科医学顶尖水平机构的集体医疗智慧。

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金力院士直言,区别于传统的人工诊疗规则,“小布AI医生”模仿人类大脑形成复杂的直觉式软规则,把多种临床特征融合生成柔性诊断建议,在门诊辅助决策应用的同时可快速实时迭代,由于内在知识体系是从已有的电子病历中学习的,因此开发、部署、适应、维护成本小,未来可在基层医院实现广泛推广。

不过,他也表示,现阶段,人工智能在医疗中主要起到辅助作用,并不能完全替代医护人员。人类对医学的认识,还只是冰山一角,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还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孩子享受高质量诊疗服务

作为一种面向临床应用的辅助诊断工具,“小布AI医生”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及边远地区儿科诊疗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它的应用与推广,将帮助更多的基层儿科向着优质、便捷、普惠的方向发展。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天有教授直言,“小布AI医生”的核心功能是在初诊过程中提供辅助诊断意见,这对基层儿科提升诊疗质量十分有利。即使是在专业细分很强的儿童专科医院,它也能提供跨学科方面的辅助诊断意见,甚至能帮助医生诊断疑难病罕见病。未来,它还可衍生病历的内涵质控、医生诊断质量的定量分析等。

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会长金小桃认为,“小布AI医生”,将儿科医院宝贵的诊断经验带到医联体单位和城乡基层医院,有助于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提升当地儿科诊疗水平,让更多孩子享受到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近几年,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下,智慧医疗飞速发展。儿科医院综合布局,调动各方资源,广泛开展医疗人工智能产学研应用研,落地了一批人工智能技术在临床医疗方面的场景应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赵丹丹感慨地说,依托高质量的医疗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临床问题,“小布AI医生”是儿科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又一成果。

据悉,“小布AI医生”将率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安徽省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海南分院(海南省儿童医院)应用,并推广到儿科医院的医联体单位和帮扶单位。

除“小布AI医生”外,“小布护士”“小布技师”等系列产品将很快问世。

11-10 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