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全球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仍深受公共卫生事件的困扰,但在全世界交流受限的情况下,上海的城市艺术氛围依然多元、热烈。今天,以“水体”为主题的第13届上海双年展正式启动。在这特殊的年份,上海双年展打破传统“展览”的形式,从今年11月10日到明年6月27日,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联合艺术家、文化研究者、艺术机构和社区,探索跨国互联合作办展的新形式。这将是上海双年展时间跨度最长、与网络平台和国际机构关联最广泛的一次。

挑战传统展览方式,到达前所未至的地方——13届上海双年展启动-LMLPHP

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水体”,与上海的历史与地理条件息息相关。长久以来,上海是各种流动场域的汇集之处。这座城市地处黄浦江和长江交汇处,其发源史与青藏高原的冰川融水紧密相连,冰融形成的水源从五千米高地疾驰而下,直抵东海海平面,6300公里的长江干流最终孕育了长江三角洲——中国最肥沃的农耕区之一,悬浮在水体中的矿物和有机物由此化作新的身体。水流塑造了地理环境,也为生命带来活力。

谈及此次主题,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表示:“从细胞到人,到人与人的连接; 从管道到腮室,到实验室,到气候变化,本届双年展的灵感来自于这些跨种群的联盟。从一次呼吸到一个生态系统的构成,我们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牵动。此刻面对全人类共同经历的挑战,本届上海双年展将通过挖掘多样的流通和交融形态,证明人与人的关联不是物理阻隔所能分离的。”

本届上海双年展意在打开申城艺事的广度,为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提供多样化的平台,借助国内外线上线下渠道的紧密合作,推动艺术与科学、与技术、与社会建构及精神模式之间的互动与交融。

挑战传统展览方式,到达前所未至的地方——13届上海双年展启动-LMLPHP

从今天起至14日的5天,本届双年展开启第一阶段“湿运行”,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始发点,通过在线论坛、工作坊等活动,联动长江沿岸的艺术空间,让观众和艺术家在“天涯共此时”的互联语境中,分享感受,彼此启发,探讨个体叙事和生态命运的交融。

从11月15日至明年4月9日的“生态联盟”,将是长达5个月的展览生长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向外辐射的基地,以流媒体、电视频道、社交网络等媒介方式,完成展出内容的生产与输出,在线上线下互补与呼应中,开创公共艺术生活新模式。

明年4月10日至6月27日,实体的“一个展览”将奏出本届上海双年展的最强音。展览计划以庆典的形式拉开帷幕,希望观众能在观展中思考并寻找到公共生活的全新模式,在艺术的分享行为中组建流动的社群。通常长时间的、线上线下的互动互联,当代艺术的创作与分享将不断破圈,渗入城市肌理,日常化和常态化的当代艺术展将在城市生活中生根发芽。

挑战传统展览方式,到达前所未至的地方——13届上海双年展启动-LMLPHP

恰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费大为的总结:“第13届上海双年展是在特殊的疫情时期开展筹备工作的。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水体’不仅让自己变得更加柔软,并且力图找到挑战传统展览方式的契机,迂回前进,到达以往的展览形式所不能到达的地方。这次展览具有十足的实验性质:在不断变化的全球形势面前,策展将不断探讨自我变化的可能性。”

11-10 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