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医学院士“复工”首日会诊极罕见病例,机器人助手实现“跨院查房”-LMLPHP

疫情让看病方式发生极速改变,医院“互联网化”不止在线挂号、配药,“互联网+”正赋能更复杂的医学场景,5月15日,瑞金医院有一场特殊会诊。

“王阿姨,能听到我说话吗,你有气喘吗,脚肿吗?”

“刘医生,你用手按一下,看看病人腿部有没有凹陷性水肿,有出血点吗?”

“有的,王院士,您看……”

随着一名医生的操作,电脑屏幕上“听话”地出现了王院士想知道的信息。

96岁医学院士“复工”首日会诊极罕见病例,机器人助手实现“跨院查房”-LMLPHP

5月15日上午9点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医联体的这场特殊会诊开始了。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9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血液名家王振义首次“重启”延续多年的疑难血液病例讨论制度。患者在上海市同仁医院住院,王振义院士派出高科技助手——远程查房机器人跨院查房。

院士机器人助手上岗

隔着一块大屏幕,身在同仁医院、瑞金医院的两地医生在“云端”碰头。同仁医院的医生率先向王院士报告这例患者的病情:74岁老年女性,凝血功能异常,3月19日入院,入院前10天出现腰酸,下肢乏力,没有发热,但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左侧腿部出现大片瘀斑,提示体内有出血情况。

“住院期间患者有肺部感染,出现了发热,就在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前还在发烧,开展抗感染治疗,症状有改善。”“是不是新冠?”“阴性,排除了。”王院士边听边查看屏幕时随时可调阅的病历,并不时提问,整个交流过程十分顺畅。

“患者2017年发生过脑卒中,2012年查出肺癌,接受了化疗,2010年接受了胆囊切除手术……”关于这名患者的身体信息如洋葱般被剥开,但关于她身体的一些奇怪现象依旧无从解释。

96岁医学院士“复工”首日会诊极罕见病例,机器人助手实现“跨院查房”-LMLPHP

5G查房机器人来到患者身边

“我们看看病人吧。”在王振义的提议下,同仁医院的血液科医生与查房机器人“小雪”一起来到患者的床前。王院士通过“小雪”与患者沟通,并让机器人充当他的“耳朵”“眼睛”,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除了触碰,医生据此已基本实现跨空间的真实看诊体验,突破了以往远程会诊只能和医生进行交流的局限。

“李军民主任动了脑筋,用现在的科学技术来辅助教学和查房,让我们大家都从中获益。”远程查房后,王院士对“小雪”第一天上岗的表现表示满意。

“陷阱重重”的病例

“这个病人非常复杂,她的那么多症状如何而来,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这很多问题怎么联系在一起解释?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解决的……”王院士通过详细了解病情、并察看患者后,开始了他的“答卷时间”。

与此同时,这名配备了5G技术、远程听诊、同步HIS(电子病历)影像的“小雪”机器人,将同时出现了患者、王院士、主治医生、在同仁医院HIS系统中的患者病历的直播屏幕推送到瑞金医院血液医联体在全国的各成员单位。

这个病例到底有多复杂,值得如此大的阵势?

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瑞金血液病医疗联合体理事长李军民教授说,这名女患者以出血为首发表现,包括消化道出血、皮下瘀斑等全身多处出血情况,同时伴有心、肺、肝、肾等多脏器功能影响,由此也拉开与医生“捉迷藏”的过程。

“起初,考虑是纤维蛋白原减少,导致出血,但检测发现,这解释不通。再考虑是不是淀粉样变,检测发现患者的m蛋白是阴性,因此不首先考虑淀粉样变。”李军民教授形象地说,这是一个“陷阱重重的病例”,让医生反复遭遇“假设、被推翻,再假设、再被推翻”的打击。

直到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存在瓜氨酸抗体异常升高,导致纤维蛋白电荷变化,使得纤维蛋白a沉积。李军民说,这条线索给大伙开辟了一条新路,而王振义院士从“无症状性自身抗体”“纤维蛋白溶解机能亢进”“瓜氨酸化纤维蛋白原血症”三个病理生理学角度,将发生在这名患者身上的很多临床现象“解释通了”。

患者被临床诊断为“淀粉样蛋白A变性”,是一种极罕见的淀粉样沉积病的类型。

“云查房”也是医学教育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会诊吸引了全国60余家血液病中心的3000多名血液科医生“围观”,血液界“后浪”不仅实时观看了王院士查房,聆听他针对疑难病例的精彩分析,并在直播空间里积极留言、提问。

96岁医学院士“复工”首日会诊极罕见病例,机器人助手实现“跨院查房”-LMLPHP

医生在瑞金医院,查房机器人赶到在同仁医院住院的患者病床前

“这种病例是非常增加医学知识的,以这个病例为例,我们过去从没想过要把这些病因关联在一起,王院士的临床思维方法为大家打开了一扇大门,这个病例也告诉我们还有很多不知道的病例,更需要潜心研究。”李军民教授也很受鼓舞,他表示,瑞金血液病医疗联合体还计划借助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和增强现实等手段,将“瑞金血液”的新知向更多地区覆盖,也将借助互联网医院平台使病患获得更优质、高效的“居家医疗”服务。

其实,王振义院士所创的瑞金医院血液科每周疑难病例讨论已有十多年传统,被他戏称为“开卷考试”,每周一,由学生“出题”,提供疑难病例,每周四,他进行查房“答题”,并通过病例向青年医生介绍治疗思路与全球学界最新进展。

上级医生和患者面对面的查房不仅使罹患重症的血液病患者获益,也成为了瑞金医院血液科培养青年医师的重要形式。随着瑞金医院血液医联体的成立和“朋友圈”不断扩大,王院士“开卷考试”范围扩大到全国。

正是在一年前的5月15日,瑞金血液医联体正式向各合作单位直播王振义院士的“开卷考试”,让瑞金医院血液科特有的教学方式辐射全国医患。如今,因疫情影响,暂停4个月的“开卷考试”终于借助互联网、5G等新技术“重启”。

从长三角,到西藏、新疆,瑞金医院血液科的“开卷考试”已随“互联网+”的风口跨越空间限制,对患者、对医生,对就医本身,都将意味着新模式的开启。

05-15 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