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江苏路街道城运中心。
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上海作为一个“城市生命有机体”正越来越基于智能感知、数据分析、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治理。过去一年,基于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这“两张网”的共同赋能,全市政务体系正朝着服务更精准、管控更主动、支撑更有力的目标前进。
今年全国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调查评估显示,上海排名第二,多项细分指标都排在第一。而在最新的联合国全球城市电子政务评估排名中,上海首次进入前十,位列全球电子政务“第一梯队”。
图为上海市“一网统管”市域物联网运营中心内景。
而上海“一网统管”也于近期“上新”。作为全国范围内的首家,上海市域物联网运营中心于近期正式启用,将彻底打破以往大数据分散建设、运维管理不到位、数据非全量、共享不到位等城市数字转型和治理过程中的痛点难点。
韧性之城:释放算力实现可持续
面对当下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风险,提升城市“韧性”已成为全世界考量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维度。受益于上海近年来在 “两张网”方面的大力投入,城市的 “韧性”显著增强。
由“一网通办”平台发布的“随申码”,已成为当前全市最重要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具。迄今,“随申码”累计使用超过15亿次,日访问量最高超过1000万次。由于背靠“一网通办”的大数据资源,在全国各类健康码中,“随申码”是首个无须用户填报信息、完全依靠客观数据评价的系统,对用户来说更方便,对管理者而言更精准。
图为江苏路街道一网通办自助服务区。
除了抵御风险,城市的韧性也表现在服务的可持续性上。疫情期间,“一网通办”发挥技术优势、大力推进“不见面办理”,通过远程身份核验、电子证照调用、网上备案审核等方式,确保了关键政务服务不断不乱。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一网通办”的服务规模,特别是“全程网办”的办件量显著增加,4月以来,“一网通办”日均办件量较疫情前提升了50%。
图为国庆中秋双节最后一天夜晚,南京东路周边街道人气旺盛。
除了做到“临危不乱”,在城市管理中,上海还借助“一网统管”,实现风险的前置预判和主动应对。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是疫情常态化防控后的首个长假,也是“一网统管”城市运行态势感知系统首次接棒开展指挥调度。虽然全市各商业区、景点人流涌动,外滩甚至创下历年国庆假期瞬时客流极值,但在“一网统管”支撑下,各景区、商圈平稳有序,全市路网也没有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在部分先行试点区, “一网统管”进阶到3.0版——紧紧围绕 “高效处置一件事”不断夯实数据中台、业务中台、AI(人工智能)中台;同时推进 “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相互融合赋能,做深做实更多应用场景。以徐汇区为例,截至目前,该区数据中台归集全区11PB数据,平均交换频率达750.17万条/小时。AI中台根据人、物、动、态、工具五种类型形成290种算法,结合1197个应用场景形成近25万个模型。
一个充分释放算力与算法的 “超级工厂”已然成型,创设出无数插件和模型,精准匹配新需求,充分赋能城区治理,更牵引相关管理模式和机制的变革迭代。由此,“一网统管”进阶更高质量。
数据效能:提升服务啃下硬骨头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是上海通过挖掘数据资源、提升服务体验而总结出的“方法论”。目前,全市对数据价值正在形成越来越深刻的理解,进而围绕市民需求与治理目标,扎扎实实将一个个应用场景做实。今年是“一网通办”的 “攻坚提升年”,和以往更多关注 “能用”相比,今年上海越来越聚焦功能是否“好用”、群众是否“爱用”,而要实现“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次数”,“一网通办”的秘诀,就是更好地以数据为牵引,提升服务效能。
围绕高效办成 “一件事”,是今年“一网通办”改革的重点任务。为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一网通办”敢啃硬骨头,在全市层面选择了难度较大的“14+1”个“一件事”,在申请条件、申报方式、受理模式、审核程序等六方面,推进数据共享和流程再造。随着改革举措的不断落地,相关事项平均减少办事环节69%、减少材料递交75%,群众跑动次数不到原先的1/3。
图为古北市民中心对外服务区域实现“五站合一”。
电子证照的应用则是“一网通办”今年着力消除的又一服务“痛点”。通过打通多部门数据,“一网通办”构建起覆盖全市的电子证照库,仅今年就已新增归集证照700多种,入库证照已超过一亿张。市民在办事时,由此将全面实现“两个免于提交”:凡是需用到本市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能提供电子证照的,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
图为全市首个“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于近期启用。
从数据归集和应用的角度来看,“两张网”都堪称是超级数据库,“一网统管”汇聚的数据资源甚至更为庞大。新启用的市域物联网运营中心,已经接入了全市500多万个物联感知设备,每天可以产生数据3400万条,海量的数据正在市容管理、农业、防汛防台等城市运营领域,打造出一系列标志性的大数据应用场景,不仅服务于城市管理者,也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线新经济提供了发展空间。
助推改革:城市迈向数字化转型
对上海来说, “两张网”不仅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更牵动着改革发展大局,发挥着城市治理 “牛鼻子”的作用。与数字资源不断开发、信息孤岛不断消除相伴的,是上海不断推动“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府办事流程,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努力。在此过程中,改革推动着技术的深度应用,技术成为保障改革举措的重要手段。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营商环境优化。2018年至今,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持续取得成效。今年7月,世界银行在其发布的一份专题报告中,将“一网通办”作为 “上海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全球作推介。根据该报告,“一网通办”带动了许多政务服务流程的深度再造,实现了手续简化、成本降低、便利度提升。
图为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中外市民“一网通办”省时便捷。
同样在7月,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中, “一网通办”也因为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塑造以用户为中心的办事体验而被“点赞”。报告认为,“一网通办”一方面推出了2000多项可“全程网办”的在线服务,另一方面坚持 “不让一个人掉队”,持续做强200多个线下办事网点,确保老人和所有弱势群体可以迈过 “数字鸿沟”,共享城市治理与发展成果。
类似以技术牵引改革的经验,也正在“一网统管”中得到复制。随着遍布全市的物联感知体系越来越 “耳聪目明”,“城市大脑”越来越前瞻智慧,上海还在同步打造“四肢协同、行动有力”的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体系,关键就是通过改革,突破部门壁垒,形成“整体政府”的合力。只有这样,跨部门的数据资源才能释放出更大的效用和威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超大城市,上海必须在精细化建设与治理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形成表率。以“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为支撑,通过技术与改革的“双向赋能”,上海努力向人民交出一份更好的治理答卷,一条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光明道路向着远方不断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