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走出了大山,就不再回来。
他不仅回来了,还培养并鼓励更多学生回来。
15年来,早上6点20分到校和学生早读,晚上11点查寝后回家,他十几年如一日做着班主任工作。在他的引导下,多名学生回校任教,他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教师唐学文。
得知沙丽英被云南师范大学录取的消息,唐学文松了一口气。沙丽英是唐学文2020年带的毕业生,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很好,3年高中,唐学文对她特别关注。
唐学文在迪庆民族中学任教16年,连续15年担任班主任。每带一届新生,唐学文都会仔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重点关注需要帮助的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回来建设家乡。
“我想让学生们了解迪庆的现状。迪庆资源丰富,但是缺乏人才。要想使家乡脱贫致富,就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增长了见识和知识技能后,再回来建设家乡。”唐学文说。
不仅这样教导学生,唐学文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唐学文就是从迪庆民族中学考上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毕业后回母校任教。
为什么当年好不容易考出去了,还要回家乡?唐学文说,是因为初心。
这份初心,要从唐学文的求学经历说起。
唐学文老家在香格里拉金江镇兴隆高峰,当时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山寨。小时候,唐学文最大的感受就是吃不饱。但唐学文的父母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让孩子们读书。唐学文和弟弟妹妹也决心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除哥哥早年辍学外,唐学文与弟弟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迪庆民族中学。
读书时代留给唐学文最大的回忆,就是民族中学师生们的帮助。他现在还记得,冬天的时候,他和弟弟只有一床薄被,老师发现后,第二天就给他们送来了被子。学校师生也经常资助他们。正是这份感动,让唐学文高考时填报了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他想做一名教师回报家乡。
“我是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教师;弟弟是村子里第一个中专生;妹妹是村子里第一个女高中生,也当了教师。”唐学文说,自己考上大学的零的突破,也成为寨子里其他人的榜样,村里更重视教育了。现在精准扶贫后,村子里路通了、电有了,大家有了小汽车,过上了好日子。
唐学文也有了自己的小家,过上了幸福生活。让唐学文感受最深的,还是教育改变命运、教育拔穷根。也正因如此,唐学文坚定了当教师的信念。在他看来,教师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为迪庆培养人才。在日常工作中,唐学文很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填报志愿时,会建议学生们填报迪庆紧缺专业。仅他带的第一届学生中,大学毕业回到民族中学当教师的就有5人。还有更多学生,学成后回到迪庆工作。
迪庆州民族中学校长和继福是唐学文曾经的班主任,在他看来:“唐学文有理想、能吃苦,不仅钻研教学,还给学生奉献了很多爱心。他带的每一届学生都很团结,有远大理想。”
在今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期间,唐学文还和学校教师一起,利用周末时间对口帮扶迪庆州维西县梓里村。
“孩子们失学、辍学会导致家庭更加贫困,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式。”唐学文深有感触地说,“教育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脱贫,必须改变思想,教育改变人的思想。要脱贫还要有知识和技能,也需要通过教育获得。教育还可以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图文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