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曾经说,哲学是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但在21世纪的今天,哲学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关注。
当前,信息与通信技术已经不再只是一种工具,而是成为一种环境力量,不仅彻底地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境况,重塑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而且带来了信息过剩、认知超载、真假难辨、注意力分散、隐私泄露等一系列尖锐问题。当我们的生活环境由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太快时,原有的概念框架远远不足以解决现实变化所带来的各类观念挑战。这迫切需要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信息文明时代的哲学研究该何去何从?近日,“信息文明的哲学挑战”学术研讨会暨《信息文明的哲学研究丛书》新书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该套丛书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信息文明的哲学研究”的最终成果,围绕虚拟现象的哲学探索、大数据带来的认知哲学革命、人的信息化与人类的未来发展、信息文明的伦理基础以及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五个专题展开研究,每部著作自成体系,综合起来从不同侧面揭示和阐述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本身所存在的哲学问题和所带来的哲学问题。
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成素梅教授对丛书作了整体介绍。《丛书》认为,信息文明是指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化的科学为支撑,以信息的传播、挖掘、利用等为资源,以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为趋势的一种新型文明,是内生于工业文明却反过来摧毁其支持体系、概念框架、制度安排与思维方式的文明。就像蒸汽机的发明拉开了“工业文明”的帷幕一样,计算机的发明拉开了“信息文明”的帷幕;未来几十年内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泛化发展,也会把信息文明推向高峰,并内生出另一种新型文明——智能文明。
“如果说互联网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主要集中于如何解决由突破传统游戏规则所导致的一系列冲突,那么,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则是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问题。人工智能必定会改变整个世界,关键是人类将如何塑造人工智能?如何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此,我们已经不能用工业文明‘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去做,而必须走在前列。未来智能文明的发展将会使得哲学社会科学从边缘走向核心地位。”成素梅这样说。
据了解,丛书由五本著作组成,共计一百多万字。其中,《虚拟现象的哲学探索》主要为信息文明的基本内涵提供基础理论上的支撑;《大数据时代的认知哲学革命》揭示了技术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对人的认知方式带来的重大影响,剖析了延展式认知、生成式认知、嵌入式认知以及分布式认知的内涵与本质;《人的信息化与人类未来发展》从技术实践和哲学理论出发,分析和解难读对信息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类自身的信息化进程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的伦理构建》为信息文明的伦理反思与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并对当代信息技术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基调性认识;《人工智能哲学问题研究》对信息文明演进的高级阶段即智能化社会进行前瞻性的哲学研究。
成素梅指出,《丛书》具有跨学科性、前沿性、时代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其学术价值体现在:拓展了当代哲学研究的广度,让哲学研究不再仅仅是文本性的概念反思,而是与现实进行衔接;深化了当代哲学研究的深度,和对人类未来的关注;揭示了信息文明的本质与内涵,确定了共享性和相互性的思维方式,强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识,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为整合传统哲学中的相对立的二分观念,提供了认识论平台和方法论启迪,为哲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新发展的思路,为重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有助于澄清机器人与人类的本质差异,消除人工智能威胁论带来的心理恐慌,使人类文明的演进和人类未来的发展向着确保人类安全的方向发展。
丛书发布会之后,与会学者聚焦“信息文明的哲学挑战”这一主题,围绕信息文明的本质与内涵、人工智能哲学、信息伦理学、大数据的哲学思考、信息技术与人类未来等主题展开了三场精彩深入的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和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主办,哲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创新团队承办。来自全国各地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