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公司在十月下旬公布,将于今年年底以前推出分层服务,旅客可以在购票时自行选择“静音车厢”,消息发出后引起网民关注,迅速冲上微博热搜,并引起知乎热议。

高铁将推出分层服务,“静音车厢”的理想与现实-LMLPHP

有部分网民认为,“静音车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推行有一定的难度。“静音车厢”究竟难在哪里?

1、“静音车厢”还是“降噪车厢”?

“静音车厢”是一个社会和地域文明的缩影,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尺度。与静音相对的是噪音,当我们享受到了人口大国带来的经济红利时,“闹中取静”就变成更高层次的追求。

身处喧嚣的公共场所让人感到疲劳,影响情绪,降噪已经成为乘客的普遍诉求,这一点早已达成共识。这次争议的焦点是对静音车厢新规实施的可行性顾虑重重:

l 怎样才算静音标准?

l 中国人口这么多,需要多少节静音车厢才能解决问题?

l 静音车厢和普通车厢乘客不均,影响购票怎么办?

l 精细化服务带来的空座率怎么解决?

l 空座率上升,静音服务会不会“高举轻放”?

解决方案也五花八门,最多的是借鉴发达国家火车运行的方式,因为静音车厢在欧美和澳洲早有先例。比如,在英国的静音车厢说话,会被人“行注目礼”,以静制动,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从热议中可以看出,说“静音车厢”这个术语的标准还没达到统一,静音等于禁言,一下子会让人联想到手机静音、空调静音。实际上也确实没法做到静音,不如换个字眼:“降噪”!京沪高铁年底推出“降噪车厢”试运行方案。

高铁将推出分层服务,“静音车厢”的理想与现实-LMLPHP

2、带着熊孩子在美国坐火车

降噪意味着旅客有一个安静、放松、舒适的旅行体验。与英国列车员委婉表达的“行注目礼”相比,美国铁路列车员则可以用委婉的加强版来形容。

说说我亲历过的美铁服务:

2013年8月,我们一家三口人在即将结束为期一年的访学的前一个月,正巧赶上哥哥带着侄子赴美为期一年的工作。于是,两家人在即将结束与即将开始的时间有了交集,就有了从旧金山出发到洛杉矶的美西一周同行计划。

按照目的地和出行时间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自驾,大巴跟团游,自由行。

鉴于几个成年人都不是老司机,一致放弃了自驾游计划。

第二个排除项是跟团游。旅游团为了赶路,车速通常很快,跟着华人旅行社坐七八个小时的大巴直达,比较省时间,但是安全系数未知,儿子才5岁,赶路式旅行恐怕吃不消。

第三个被排除的交通工具是被老美称为“灰狗”的公共通勤车,票价便宜。选择这种交通工具的多是底层人,网传跟着穷人坐夜车,还有失窃的可能,整个车程多在夜路奔驰,睡眠质量不敢想象。

第三个排除项是飞机。为什么没有选择飞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飞机票价是火车票的八九倍,不急着赶路,就没必要用金钱换时间。很多人都知道,飞机和自驾车美国最常用的两大交通工具,在美国坐飞机就像在国内坐火车一样平常,坐火车反而像在国内坐飞机一样不常见,因为铁路网实在是少得可怜。

衡量了各种交通工具的利弊后,最终选择了乘坐美国铁路公司Amtrack的火车旅行。因为火车途经很多旅游景点,而被称为火车观景最佳路线。Amtrack铁路网虽然少,去洛杉矶要耗时10个小时,中间还断开了一段铁轨,需要汽车中转,不过,火车的好处是空间大,可以走动松散筋骨,还可以把长椅当成卧铺休息。

高铁将推出分层服务,“静音车厢”的理想与现实-LMLPHP

这段火车旅行体验总体来说是还行。美国铁路网虽然不发达,但是网购手段却已经走在前列:无需购买纸质车票,网上支付,现场扫码验票。

记得2012年出国前,国内智能手机还没有大面积应用,也很少见到扫二维码购物。2013年的美国铁路购票系统已经用上了二维码,乘客可以直接用智能手机出示电子二维码,没有智能手机也不要紧,可以把二维码打印下来给检票员扫码检票。

但是,带着小孩子的旅行,就不那么舒适了。毫不夸张地说,跟小孩子同在一个车厢就像是遇到了猪队友,因为让小孩子长时间保持安静不动,难度系数太大了。

应对这个问题,美国铁路和医院对少年儿童都有一套安抚手段,那就是送小孩子一本全新的儿童读物。小孩子可以在上面涂涂画画,随意创作。

美铁在这一点上想得尤其周到,乘客进入候车室检票时,就可以凭车票领取儿童读物。书的内容全部与铁路相关,分为儿童版和少年版。儿童版是图画为主的绘本,少年版是以文字为主的故事,通过图文了解火车历史和构造,辅以一些智力游戏题。

铁路主题读物至少可以让小孩子保持半小时以上的安静状态。

高铁将推出分层服务,“静音车厢”的理想与现实-LMLPHP

北加州的这段4个小时火车之旅,呈现的是昙花一现式的美景。当火车驶过湾区沿海铁路时,有一种险些随时开到大海里的错觉,海边风车随车呼啸而过,经过这段奇妙的视觉刺激后,随即进入了冗长单调的加州农业区,八月份的加州内陆并没有绿油油的盛夏田野,而是呈现出庄稼被收割后农田枯萎的景象。

对于两个分别为5岁和11岁的小男孩来说,车窗外的美景跟他们的兴奋点一样转瞬即逝。大的正值活蹦乱跳还愿意玩心眼儿的年龄,一路上带着小弟一起用Pad拍照再做各种图片变形搞怪,一会儿叽叽嘎嘎地笑起来,一会儿又在过道穿梭,车厢乘客不到十分之一,座位大部分是空闲的,正好给了两个孙悟空好动一样的孩子充分的流窜自由。

车厢里还有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墨西哥裔模样,从上车开始就表现得少有的安静,那情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中国农村常见的那种很明事理的孩子,不吵不闹,还帮着父母照顾弟弟妹妹。

我只能说,懂事的孩子是大人的一种福报,可遇不可求。

果不出所料,没过多久,这两个男孩的笑声就把年过半百的乘务员引过来,这个乘务员颇有点北京胡同大爷的味道,体验了火车大爷无声的“注目礼”后,熊孩子立刻收敛,不再出声。

说实话,那目光真是让人脸上发热,耳根发红,叫人不敢直视。等乘务员大爷转身走远后,我们连忙低声严肃叮嘱熊孩子安静,不要在车厢里随意乱窜。

能感觉得到,两个孩子忍着性子安静了半小时,等火车行驶了2个小时后,他们又坐不住了,拍搞怪照片找乐子笑出了声。

乘务员大爷闻声再次走过来,手里多了两个热狗,又无声地注视了一会儿这两个捣蛋鬼,把热狗往桌上一放,让他们吃。

热狗是热乎的,然而那眼光却不是冷的,语气是不友好的。分明是想用食物堵住捣蛋鬼的嘴,这让我们情何以堪?头一次感觉到,调皮的孩子和疏于管教的大人是一种负面形象。我的脸臊得不行了,又一番谆谆教导。

我打量了一下车厢,突然在上边的行李架上扫到了两个英文单词:Sleeping Carriage(中文可直译为“安睡车厢”),心中暗暗吃了一惊!难怪车上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随意走动。这更增加了我的愧疚感,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热狗起了作用,两个捣蛋鬼的后半截旅行终于安静地捱了下火车的那一刻,直到灰溜溜地下了火车。就在我们站在站台上时,乘务员大爷从十米外回头向我们告别,听到他喊出“Have a good day”的那一刹那,我竟百感交集!

熊孩子到底有没有惹他生气呢?傻傻分不清了!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从乘务员大爷那句道别中嗅到了开心的味道。对他来说,结束一段旅程,也是一种解放!

再回到京沪高铁的静音车厢话题。

在高铁发达的国内,火车仍然是很多人首选的交通工具。长期处在噪音环境,增加疲劳感,情绪会焦躁,带来健康问题。

喧闹也是一种病。是病,就得治。有药吗?

高铁将推出分层服务,“静音车厢”的理想与现实-LMLPHP

3、距离产生美感,也能降噪吗?

答案是肯定的。

距离就是空间。很多人都有这个体会,个人空间占有率越大,情绪越平和。对于公共交通中的私人空间问题,我感同身受。印象最深的是我刚学会开车上路时,最后的停车入位总是好半天进不去,每每这时,总是有举止优雅、穿着得体的绅士仿佛从天而降,出现在车前。

我驾驶的是最常见的一款代步车,牌子并不出众,却没有听到一句爆粗口,没有指责,相反却是很耐心地帮助我这个蹩脚的女司机摆渡。

那一刻突然感觉世界很美好,直接刷新了我对“好人”的定义,甚至得出结论:好人都在私家车主扎堆。

美国铁路Amtrack不仅有静音车厢,还有专门的观景车厢,透过视野开阔的车窗享受车窗外的景致,这种感觉比安睡车厢(Sleeping Carriage)还减压、降噪。

高铁将推出分层服务,“静音车厢”的理想与现实-LMLPHP

这么看来,降噪办法还真是有很多,分层设计大有可为!

4、顺应人性能降噪吗?

回应一下如何给文明乘客定性的问题。

车厢降噪这一来自于乘客的诉求,由铁路部门以新规方式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噪音制造者有所约束,但是要想取得根本改变,还是要靠乘客自律,养成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的好习惯。

高铁将推出分层服务,“静音车厢”的理想与现实-LMLPHP

在公共场合,不需要讲话时,保持安静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表现,但是对小孩子还是区分对待为好。因为小孩子是未成年人,自然是心智不成熟的。

但是,也正是这种不成熟,使得小孩子的抗干扰能力是最强的,他们只要累了困了,在什么吵闹环境下都可以休息。让小孩子长时间不跳不闹不说话,也是违背天性的。

看来,标本兼治还需因人而异,辩证施治。所以,降噪车厢应该把未成年人排除在外。

德国在这一点上考虑得更为周到,除了有降噪车厢,还有亲子或母婴车厢,这类车厢允许比如普通车厢发出更多的噪音。

从这里可以看出,想要静音,还需要人群进一步细分。降噪车厢给安静的乘客,噪音车厢给喜欢热闹的乘客,一刀切未必会有效果。

5、一个逆向思考的建议

空间紧张的问题对于人口大国来说是最头疼的,噪音扰民怎么破?一位知友思路清奇,提出一个逆向思考的建议:应该设置非静音车厢,而不是静音车厢。因为“静音是理所当然,吵吵闹闹是意外!”

让普遍变成个别,让多数人变成少数人,也是个不错的思路!单独设置非静音车厢,比静音车厢效果来得更深刻。那些觉得难让孩子安静下来的乘客,大人和孩子可以天然地划到噪音车厢了。

但是,如果降噪和释放都需要,该推静音车厢还是非静音车厢呢?分层服务该细化到什么程度?恐怕还得多听听乘客怎么说。

11-16 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