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含泪点将,托付他把毛岸英牺牲的噩耗转告儿媳刘松林-LMLPHP

▲李克农与彭德怀

谈判僵持132分钟后,他的指示只有三个字

朝鲜战争激烈进行的同时,以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一方,以打着“联合国军”旗号的美国军队为另一方,在战场西端的板门店,举行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停战谈判,历时两年零十几天,两易会场,五次中断,共开58次双方代表团大会,733次各种小会。中朝方面出面谈判的是朝鲜人民军南日大将和志愿军邓华将军等。谈判开始不久,美国代表就感到中朝谈判代表团中,有一个“巨大的隐形人物”在策划、指挥着一切。

这一天,谈判中出现了罕见的僵局,双方都在等待对方开口,却又谁也不开口。沉默,沉默……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整整沉默了132分钟,这大概是谈判史上无言相对最长的时间纪录了。我驻朝使馆政务参赞、志愿军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长柴成文,悄悄起身,走出会场,来到谈判大厅旁边的一座帐篷里,那里坐着一个留着小胡、戴着眼镜的中年人,他就是新中国外交和军事战线重要领导人,谈判代表团党委书记李克农将军。这时,他正坐在桌前沉思,一支接一支抽烟,茶杯里的水已喝干,和谈判桌上的气氛很相似。

柴成文来到李克农身后,扶住椅背,在他耳边急促吐出三个字:怎么办﹖

李克农一言不发,从笔记本上撕下一张小纸条,写下三个字:坐下去。

柴成文又悄悄回到座位上去,将攥在手心里的小纸条,偷偷传给旁边的代表手里,这个人看完后又传下去,短短几分钟,中朝谈判代表成员脸上的表情全变了,由焦躁不安变为沉稳而又笃定,一个个沉下心来,挺直腰板,稳稳地坐在那里,化为一尊尊石像一般。

对方再也无法忍耐这难堪、沉闷、压抑的沉默了,马拉松式的耐心竞赛终于见了分晓,美方代表首先宣布:休会,退席。

美方谈判代表一回到住所,把公文包一扔,就叫出声来:“哎呀,上帝!我以为我麻木的双腿再也不会复活了,这该死的谈判像是一个世纪那样漫长。”

当然,谈判中也有最短的纪录:25秒。双方代表刚落座,宣布开会之后,随即宣布休会。真是针锋相对的政治战。

主席点将要他坐镇开城,他义无反顾抱病出发

历史给了李克农机会,淋漓尽致地展示一个新中国外交家的才干。

虽然我们没有确切的材料证明,李克农率领的情报机关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能料事如神,但后来的迹象表明,在掌握敌军各方面的情报上来说,是颇有成效的。据说,中国还提供给朝鲜不少情报。毛主席曾经夸奖过说,李克农干得不错。

这也许是后来第五次战役后,毛主席点将李克农主持朝鲜停战谈判工作的因素之一。朝鲜战争爆发后,李克农每天在总参谋部里通宵达旦工作,他的目光成百次从朝鲜半岛上划过,这是一张特大号的军事地图,但他没有想到,很快他将亲自踏上这块土地。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那天在饭桌上,李克农把这一不幸的消息告诉了毛岸英的妻子刘松林。毛主席为什么不直接对刘松林讲,而是把李克农叫来完成这一艰难的任务﹖

“克农,我想过了,还是把那件事告诉思齐吧。”思齐是刘松林的小名。毛主席大口大口地抽烟。听语调,他极力压抑着内心的哀伤,为了怕影响思齐的情绪,他独自咽下了这老年失子的巨创深痛,一直没有向儿媳透露这一噩耗。

李克农清楚地记得,当他离开毛主席住所时,偶尔一回头,正好看见毛主席转脸的一瞬间,他老人家眼角泪珠闪闪。这已是他革命斗争中失去的第六位亲人。

来到菊香书屋,毛主席见到李克农的第一句话是:“我点了你的将,要你去坐镇开城,外交部组成一个班子,乔冠华也去,军队也要人参加。”

毛主席此刻已一扫悲切神情,泰然自若,举止中勃发着必胜的决心和意志。

“我马上准备出发!”

这一时期李克农严重的哮喘病复发,平时靠药物控制哮喘,每天靠打吗啡才能入睡。毛主席并不知道这一情况,李克农当时受使命召唤,无心作其他选择。他回来静下心来想了想,还是向中央写了一份报告,实事求是讲了自己的病情,请中央根据这一情况有多种方案准备。毛主席稍稍犹豫了一下,仍然定下来:李克农去。他相信李克农能抱病出征。

李克农自然义无反顾。1951年7月5日,李克农就到达了安东。

向总理求情不要处分乔冠华

冬季来临,李克农的健康状况越来越糟,哮喘也越来越重,经常大口大口地喘气,几乎失去知觉。一次正在开会,他突然头一歪,昏迷过去了,幸亏在场的人抢救及时,才苏醒过来。

李克农强支病体主持谈判的情况没有能瞒过毛泽东、周恩来。中央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住,便开始考虑让他回国休息和治疗。1951年11月,外交部副部长伍修权根据中央决定,赴朝替换李克农。他日夜兼程赶到开城,看到李克农的身体状况的确令人担忧。

李克农坐在朝鲜式的土炕上,视力微弱,眼睛几乎要贴在炕桌上面看东西。一会儿就要仰天躺一会儿,大口大口喘气,长时间的伏案,胸口挤压得很难受,心脏跳动时急时缓,好像停止跳动了。隔一会,他就拉开门走出去,站在寒冷的夜空下,透几口新鲜空气。回来再把一把把药片塞进口里,喝口水咽下去。

伍修权看到此情景心中十分痛惜,他说:“你的身体不好,中央让我来替换你一下。”

李克农喘了一口气,闭了一会儿眼睛,一字一顿回答:“临阵不换将!”

他接着说:“感谢中央的关心,我现在身体不太好,但是熟悉谈判工作的全部情况,已经摸透了各方面的规律,如果现在中途换人,一切又得从头做起,对整个工作不利,因此建议在我尚能支持的情况下,不马上换人。”

乔冠华在自己圈子里被称为“乔老爷”。他精力充沛,足智多谋,行文洋洋洒洒,张口妙语连珠,但高傲自负、不拘陈规。李克农坐镇开城,不仅在对外谈判中施展出卓越的策划才能,在协调内部关系上也得心应手。他不愿回国,也有怕下任领导处理不好与乔冠华关系的顾虑。

尽管他感觉和乔冠华较难相处,但他从不当着人的面指责乔,也制止部下议论他的长短,他认为一个人有其长必有其短,而往往缺点正是优点造成的。

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乔冠华和李克农可以说在整个谈判期间配合默契,互相信赖。但真正令他感动的是在李克农死后了解到的一件事情上。

谈判签字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乔冠华喝醉了酒,摔了两个酒杯,大家劝他回去休息,他醉醺醺地说,我辛辛苦苦地给毛主席的报告,都是老头子一个人签名。

老头子指的是李克农。

事后,周恩来狠狠批评了乔冠华,并且让乔冠华给李克农赔礼道歉,写出检查。乔冠华向李克农承认错误时,眼泪都出来了,李克农只是平静地说,这事我早知道了,你眼里没有几个人,要吃大亏的。

李克农又向周恩来说情,不要处分乔冠华。数年后,乔冠华才知道这份情谊。他对人说,李克农对我这么宽宏大量,我深受感动。我写检讨是出自真心。

——摘自《李克农传奇》,新华出版社出版

11-17 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