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建设专家讲坛昨天(16日)在华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会上发布了《华阳路街道加强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建设指引。》指引之外,会上一个关于一条非市政小马路的“逆袭”故事让人更生动、直观地感受到了基层协商治理的温度、效能。
长宁区内有一条名为“396弄”的非市政小马路。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三不管”。由于这是非市政道路,因此政府不便出面管理。长约300米的小马路最宽6米,最窄之处仅3.45米。长宁区政协委员严嫣说,第一次走进这条小马路的时候,就差一点被自行车撞倒,自此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要在如此狭窄、局促的道路中双向通行,必然会遇到堵塞问题。于是,问题来了,究竟谁来“定规矩”?马路虽小,但涉及到的人群并不少。严嫣估算过,这条小马路周边共涉及到7个居民区,老年人占比高达40%。
作为一名律师,她的职业特性让她想要为管理权寻找到法律依据。然而,在网络上搜罗了一圈后,她发现,大量的居民公约仍然停留于道德约束阶段。比如,垃圾分类公约等。在她看来,这些停留于一般层面的公约并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真正的权利授予作用。为此,她和团队成员特意选择了授权性质的公约,并通过倡议书延街张贴的方式,来获得街区居民、商户的授权。
在争取授权的同时,严嫣还联合基层社区干部共同发起了一轮社区居民自荐。基层自治、共治,归根到底是要鼓励更多居民参与。让人意外的是,他们一下子收到了22张自荐表,期待能加入路管会管理工作。这一数量远远超出了他们此前的预期。
骨干成员确定后,关于这条非市政小马路的管理就来到了关键环节——“听证会”。严嫣还记得,针对马路要单向通行还是双向通行的问题,两方意见相持不下。此时,她告诉居民,“现在不是政府规划的单向通行,而是我们要自行协商为单向通行”。干净利落的一句话,就使得针锋相对的双方顿时冷静下来。是的,在这场关于非市政小马路的管理之争中,问题焦点就在于如何让更多居民意识到,只有让度自己的部分利益,才能成就更多人的利益。自此,基层协商治理“新样板”才孕育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