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不必警惕日澳防务协定?澳媒欲为莫里森辩护却欲盖弥彰-LMLPHP

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与日本首相菅义伟,图源:美联社

虽未落笔签署,但日本首相菅义伟和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就《互惠准入协定》原则上达成一致的表态仍引发国际舆论场的强烈关注。

在17日的联合记者会上,菅义伟宣布,日澳在大框架上达成了推进双方共同训练等的《互惠准入协定》。莫里森对此表示欢迎,称“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防务条约——《互惠准入协定》达成原则性协议方面,今天迈出了特别的一大步”。

同一天,《环球时报》发表题为《军事携手对抗中国,那是日澳的邪路》的社评,奉劝日澳高度克制针对中国展开“准军事同盟”的构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评价中澳关系时指出,澳大利亚国内一些人固守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更多地视中国发展为威胁,并随之采取了一系列涉华错误言行,这是导致中澳关系急剧下滑并陷入困难局面的根本原因。

对于这份呼应美国“印太战略”意图遏制中国,明显带有“冷战思维”的“准军事同盟”,澳大利亚媒体18日反咬一口,暗示中国反应过度。

据《悉尼先驱晨报》18日报道,莫里森称中国不应对《互惠准入协定》感到威胁,“这是两国关系的重大进展,区域其他国家没有理由为此担忧。我认为对促进区域稳定而言,这反而是一件好事。”

报道先以莫里森是菅义伟履新后第一位前往日本会谈的外国领导人,铺垫两国关系友好的氛围,并声称防务协议仅旨在双方能够进行更多联合军演,互相驻军;接着以“但是”转折,援引《环球时报》前述社评中的两个观点暗示中国反应过度:其一,《环球时报》指出日澳《互惠准入协定》所涉的不是一般防务合作,这两个国家相距遥远。舆论普遍认为该协定针对中国,并直接呼应美国遏制中国的所谓“印太战略”。该协定进一步推升了亚太地区的对抗氛围,非常负面地影响了各国对区域局势的认知,也为美国分裂亚洲提供了新的杠杆;其二:近代以来一直是日本侵略中国和东南亚,中国从没有反过来侵略过日本,中国更没有向澳洲搞过军事扩张。

显而易见,上述两个观点以客观事实为据,点出该“准军事同盟”的本质——即日澳受美国影响,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产生了战略误判。

对此理据,《悉尼先驱晨报》接下来以极其孱弱的笔力,体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

沿袭了澳大利亚外交语态中无中生有的作派,报道通过渲染毫无证据的“中国威胁”,意图为莫里森政府的动机提供“合理化”的解释。不过出于事实匮乏,报道援引的是日澳两国领导人不点名抨击中国在所谓热点区域“压迫性和单方面行动”的联合声明,双方对南海局势的所谓担忧和呼吁;由此引出,双方声称加强在“印太”区域包括南海地区进行常规双边和多边合作的重要性,从而维护地区的自由、开放、安全、包容和繁荣。

欲盖弥彰。

这番辩解坐实了防务协定实为对“印太战略”的呼应,而莫里森所谓“没有理由为此担忧”只不过是政客的虚伪粉饰。

吊诡的是,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17日曾发表题为《澳日加强防务联系旨在应对中国崛起》承认了防务协定的意图。文章还特别指出,澳大利亚刚刚于10月回归“马拉巴尔”联合军演。该军演是有“亚洲小北约”之称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向军事合作方向迈出的实质性一步,且澳大利亚是时隔13年重返。

那么,莫里森何出粉饰之辞?此间原因或许能从日本共同社17日的一篇报道中窥得一二。

报道分析指出,在谋求日澳于安保领域强化合作中,菅义伟并不希望对中日关系造成实质影响,毕竟当前两国经济联系紧密。而且当下并不明确美国候任总统拜登对区域涉华政策的调整程度。报道称,尽管在与莫里森的会谈中,菅义伟确认了推进实现所谓“自由开放的印太”,但最近他曾在发言中使用了“和平繁荣的印太”,未使用“自由开放”这一表述。对此,有分析认为从中可见日方对中方感受的顾及。

对于“印太战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曾作出过明确批驳,美国的“印太战略”所鼓吹的是早已过时的冷战思维,推行的是集团对抗和地缘博弈,维护的是美国的主导地位和霸权体系。该战略违背东亚合作中的互利共赢精神,冲击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架构,损害东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

在此背景下,心急又心虚的莫里森政府谋求与日本保持“高度一致”。

这或许是对此前习惯充当特朗普政府“马前卒”,不愿正视中澳关系受挫症结的澳大利亚,在美国尚处权力交接暂无暇顾及区域议题时,为数不多的选择。归根结底,澳大利亚能够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和中国的发展,切实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处理两国关系,多做有利于增进两国互信、促进两国合作的事,就不会有《悉尼先驱晨报》这篇难以自圆其说的辩解,中澳关系也不至于面临如当前这般的困难局面。

11-18 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