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病到死亡可能只有几分钟!这种致命疾病,这几类人要特别警惕-LMLPHP

前几天,一位36岁知名主持人“小济南”

突发肺栓塞去世的消息

引发了广泛关注

从发病到死亡可能只有几分钟!这种致命疾病,这几类人要特别警惕-LMLPHP

从发病到死亡可能只有几分钟!这种致命疾病,这几类人要特别警惕-LMLPHP

从发病到死亡可能只有几分钟!这种致命疾病,这几类人要特别警惕-LMLPHP

很多人不知道

肺栓塞到底是什么?

怎么如此凶险?

为什么年纪轻轻会肺栓塞呢?

肺栓塞确实是一种比较可怕的疾病

它往往来得猝不及防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肺栓塞的方方面面

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来自身体其他部位的物质(如血栓、肿瘤、空气或脂肪)阻塞肺动脉或其某条分支所导致的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由血栓所致的肺血栓栓塞。

肺栓塞的总体发病率为112/100,000例,男性比女性略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增加。

肺血栓栓塞在过去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是现在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的心血管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疾病。

01肺栓塞有什么症状?

肺栓塞起病,轻的可能无症状,重的可能出现休克甚至猝死。

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其次是胸痛、咳嗽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表现(如下肢血栓形成常常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皮肤发红等),所以有这些症状的需要警惕。

从发病到死亡可能只有几分钟!这种致命疾病,这几类人要特别警惕-LMLPHP

红色箭头所指的暗色区域即为血管内的栓子。

02肺栓塞的常见危险因素有哪些?

鉴于肺栓塞主要是由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和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基本一致。

根据病因,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

从发病到死亡可能只有几分钟!这种致命疾病,这几类人要特别警惕-LMLPHP

以前我们通常注意的是后面这些“获得性因素”,因为手术、创伤、肥胖等等情况看起来跟个人比较息息相关。至于遗传性因素,很少有人会想到,是因为遗传性危险因素比较罕见吗?它是不是离我们很远?

其实不然,今天我们正是要提醒大家,更多地关注遗传性因素在血栓相关的疾病中起到的影响。

已经有研究提示,在接受血栓形成检测的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中,有35%携带增加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的基因多态性。

也就是说,每3个患者中,就有一个人存在血栓相关遗传学异常!

此外,国际及国内多项大型研究均提示,原本健康的年轻肺栓塞患者人群中遗传性危险因素更多见!

当然,如果存在肥胖、久坐少动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宅男宅女”们更要注意了嗷!

03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遗传性危险因素呢?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就是肺血管疾病相关基因检测,即利用基因检测的方法,去寻找与肺血管疾病发病有关的遗传性病因。

现在临床上进行基因检测,主要是抽静脉血液就可以。

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检测。

基因检测的主要适用人群:

临床确诊肺栓塞,但需要明确病因的患者(尤其年轻患者);

有血栓家族史的普通人群;

肺血栓栓塞患者后期的抗凝治疗指导;

临床不能确诊,需要明确诊断的患者;

患者或有家族史的普通人群做产前诊断。

突发肺栓塞,原因藏在基因里

小李,就是一名被查出有基因突变的肺血栓患者。

2年前,身体一向健康的大学生小李(化名)因为两条小腿肿胀,还有点咳嗽咳痰咯血,到当地医院检查。查了双下肢静脉B超,发现他的两条小腿深静脉内都有血栓形成,CT肺血管造影发现,他的右侧肺动脉被“堵住”了,小李被诊断为“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在就医及时,在接受了抗凝药物治疗后,小李的症状明显好转。

小李年轻体健,实在想不通肺栓塞怎么会找上自己?他想进一步找到肺栓塞的原因,就来到邵逸夫医院呼吸科就诊。接诊的应可净教授在了解他的病情后,提出他突然肺栓塞的秘密有可能“藏”在他的基因里,建议李先生做基因检测。

1个月后,基因检测结果出来了,果然,李先生存在蛋白C基因(PROC基因)突变。由于存在明确血栓相关基因突变,李先生在静静等待未来某天基因修复技术成熟的同时还需要继续抗凝治疗……如今2年过去了,一直坚持抗凝治疗的李先生定期来院复查,肺血栓栓塞再也没有复发过。

从发病到死亡可能只有几分钟!这种致命疾病,这几类人要特别警惕-LMLPHP

04如何预防肺栓塞?

生活上尽量避免久坐或久卧,应该保持适当活动。长时间坐卧后,应起身适当行走或活动关节,饭后散步和适当按摩。

部分人群如孕妇、病人等必须静卧者,需要在坐卧状态下抬高下肢,或咨询医生后穿上合适的弹力袜。

饮食上尽量保持油盐适度,有血栓患病风险的人群应保持饮食清淡,减少高脂食物的摄入。

2020年的冬季已经到来

因为寒冷,大家的活动量会大大减少

所以也是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发季节

有研究证明

冬去后“春来”是肺栓塞高发时期

很可能与冬天形成的血栓脱落有关!

因此,冬天大家一定要记得

多喝水,多活动

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哦!

来源:邵逸夫医院、科普中国|图片:邵逸夫医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1-19 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