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非遗传承的“台州密码”:台绣、乱弹、一根藤……众多地方非遗在都市生活中焕发新生-LMLPHP

这或许是近几十年来台州乱弹最好的时光。

台州乱弹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在全国部分地方小剧种面临传承危机的当下,这家全国唯一的台州乱弹剧团,却创造了50多项“台州乱弹历史第一”,让乱弹成为台州一张文化金名片。“新的邀请基本上排不进去,一年的档期早都满了。”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团长尚文波兴奋地说。

繁荣的演出市场、崛起的文化产业、丰富的人才资源、地方政府的重视……台州,这个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省级106项的和合文化之乡,已培育起肥沃的非遗土壤。日前,记者走进这座非遗文化重镇,试图揭开非遗传承的“台州密码”。

“我的‘乱弹’我的团”

“民办公助”“垦荒精神”助地方小剧种迎来新高峰

5年前11月,足以让74岁的台州乱弹“老戏骨”朱冬康一辈子铭记。

那时,作为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唯一一部地方剧种,台州乱弹新编历史剧《戚继光》在上海演出大获成功,台州乱弹彻底“活”出了新生。

作为浙江四大乱弹中迄今唯一保留“乱弹”命名的剧种,台州乱弹的特色是“文戏武做、武戏文唱”,其中本家戏“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以及独门绝技“打插桩”“耍牙”“风火球”等尤为著名。但由于各种原因,台州乱弹沉寂了近30年。

2005年,新的民营剧团成立,后更名为台州乱弹剧团。但到了2009年年中,受限于狭窄的发展空间,剧团已有2个月发不出工资,原有剧目300多曲的台州乱弹竟然到了“排不出戏”的地步。

“剧团起死回生,首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尚文波说,剧团在全国范围内较早采用“民办公助”这一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加速民营剧团专业化。

资金、场地有了初步保障,尚文波带领剧团全力开拓演出市场。最近几年,台州乱弹年平均演出超过250场,市场主要涵盖政府购买项目、庙会邀请、农村节庆项目等三大块,最忙的时候5天内要演9场戏,经营收入水涨船高。

就在一切向好之时,2011年3月,剧团在前往温岭的路上发生严重车祸,41名骨干中19人重伤,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台州乱弹这回真的完了”。

“完”?怎么可能!

身处台州这座“垦荒之城”,乱弹人的性格里透着“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基因。剧团一边为伤员治疗,一边重新招人,仅用27天,昼夜复排7本大戏,“复出”的第一站依然选择温岭。

那段时间,朱冬康等“老乱弹”坚守传帮带;一群20岁左右的“新乱弹”在劈波斩浪中不断成长。剧团上下的凝聚力更为强大:不管剧场有多远,一起出发一同归来;不管演出有多完,一起拆卸一同装车;不管角色有多重,一起担当一同完成。这便是“我的乱弹我的团”。

“民营剧团用‘情’留人。很多剧团担心演员演得好就会被挖走,其实这没什么好怕的。人员流动性强不可逆转,我们只要持续加大自主培养人才的力度,便足以应对。”朱冬康说。

精心策划题材,是剧团的另一大法宝。近年来,剧团深化本土题材内涵挖掘,《戚继光》《我的大陈岛》等一批主旋律精品力作,运用传统艺术形式,体现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春晚、献演国家大剧院、跻身上海国际艺术节,但朱冬康的梦想还未停步,“乱弹是我心底的爱。等唱不动、打不动了,我还能作曲,在幕后继续奉献我的爱。”

产业化之路坚定前行

“文化+”守护那一抹绚丽的非遗记忆

台州离大海不远,离深山很近,兼具山的硬气、海的大气、水的灵气、人的和气。“四气,”之下,古老的非遗在创新中实现新的复兴。

110多年前,台州海门港开辟椒沪航线,海门老街因一片兴隆景象被称为“台州小上海”。大约在此时,一件“东方瑰宝”也于此地登上历史舞台。

那时,海门引入西方“雕绣”技艺,流入民间后与本土“彩平绣”相融合,形成“雕平绣”风格,本身便是“中西合璧”的创新产物。

“海门雕平绣”如今通称“台绣”,是中国28个地域绣种之一,它先在布底上满工满绣,绣后又将布底抽空剪透,显得玲珑剔透。哪怕是一色素线,也显得立体感很强,独具风格。第一代创始人应大玉曾在上海花厂学描花。他的爱徒、台绣第二代传承人陈克如今依然坚守着刺绣这门技艺。

在台州非遗文化馆,记者见到了年过七旬的陈克。非遗馆内,他的代表作《非常漂亮的鱼》是最受欢迎的展品之一。虽然图案是普通的鱼,且材料、针法上也趋于传统,但是作品的造型极具现代感,绣在桑蚕丝绡上的两尾黑色金鱼,几欲冲出画面,这种生动的立体感,如“夺人眼球”般带来震撼。

“一看、二学、三变”,这是陈克总结的台绣传承口诀。在他看来,非遗除了吸收、模仿,一定要讲究“变”,即创新,通过画笔和绣针表达自己的创意冲动。

传统的台绣是单色刺绣,但陈克认为,随着时尚穿着的多样化,单色绣绣衣总有被厌倦的一天。台州彩绣又竞争不过别人,怎么办?

他开始开发“绣后上彩”技艺,先把绣线弄湿,待其半干再绘,染料水在线纤维中相互交融,变化出无穷色阶,微妙朦胧,从“老台绣”到“新台绣”,陈克并不满足于第一代彩绘绣的“朦胧美”,他还结合现代材料技术,追求充满细节、更加极致逼真的美,《非常漂亮的鱼》便是其中的代表。

退休后的陈克,对台州刺绣工艺的研发和文化传承竭尽全力。他吸纳的第三代传承人林霞,致力于让台绣拥有属于自己的符号、语言和范式,并在产业化上做出尝试。

“台绣的形成源于生活,它的未来必须走进生活。”林霞表示,从小作坊,到台绣服饰有限公司,再到如今的台绣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从较为单一的绣衣服装,到工艺艺术品、定制系列,台绣产业不断成熟壮大,重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同样做出产业化尝试的,还有天台和合文化的重要非遗载体——一根藤。

“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和合”,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自我和谐”。而寒山和拾得“和合二仙”,让天台在和合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

“一根藤”由一块块长长短短的木条,通过榫卯回环穿插编织成各种首尾相连的藤状图案,故被称为“一根藤”,由于多以和合圆融的吉祥图案呈现,人们又称之为“和合藤”。

但随着时间推移,掌握这门技艺的人纷纷凋零,剩下的也散落于民间,安享晚年,人才遭遇断层。前些年,天台青年沈盛钢留学归来后,更加钟爱地方传统文化,于是斥资建设“和合文化园”项目。他从各地回收与“一根藤”有关的精品古门窗、家具及建筑构件等,并把汤智欧等年逾古稀的老工匠请到“和合文化园”中,让他们重操旧业,传授技艺,培养有志于这项事业的年轻后生,共同把“一根藤”一代代传承下去。

“非遗走向产业化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沈盛钢认为,“一根藤”虽然略显“小众”,但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传统特色文化恰恰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后辈,“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让更多同龄人知晓我们灿烂的文化遗产,义不容辞”。

11-19 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