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008年至2018年的自我蜕变,王石和听众交流何谓成功
王石要来了。
上海图书馆讲座票2小时秒杀,防疫下七成满座率最大值700张一抢而空。现场100余名进不了场铁粉还一直远远地输送吵嚷声,许久不愿离去。
是的,就是那个传奇中的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
因此,也有年轻人直接拒绝,理由是他个凡人学不了的传奇,可以横跨房地产、金融、上市、公益、登珠峰、滑翔伞、海外留学各个领域,且样样都能顶尖。
当昨天下午2点,瘦削却挺拔的王石一身近黑西装出现在上图二楼报告厅舞台中央时,记者心里也一惊:这就是新书中自述的,67岁后在哈佛练出人鱼线、体重降到67公斤、身高174公分的离70周岁还有2个月的企业家王石吗?体态气质上确实有点影视明星的酷。王石戴着口罩,摘下后,标准的普通话,男中音,第一句就是:你们能戴,公众人物就不能吗?瞬间粉碎了观众设立的传奇铁壁。
2小时的分享和互动中,王石思维敏捷、话锋收放自如,他试图让自己回归到如座位上听众一般的平凡普通,然后同你一起来回望何谓成功;也试图以自己的好奇探索给老龄社会树立一个励志标杆,当听友不知不觉沉浸在传奇的解构中感受到榜样的温度时,回过神来,才发现原来王石还是个很好的演讲家,他把哈佛游学所感悟到的互动,出神入化地应用在每一个他所及之处。
上图外的预告,吸引了很多听众
带着各种心情的听众相聚上图,人数达到了防疫上座率的峰值
我提前了十年,为适应疫情生活做准备
王石是带着一年前出版的新书《个人的现代化40年:我的改变》来和上海听众做分享的。他开门见山:这本书起点是2008年,那年是王石人生至暗时刻,遭遇了捐款门和万宝之争,他从荣誉巅峰落至被千夫所指,该书就描述了2008年到2018年十年间,也就是他57岁到67岁间的人生和心路变化。2017年,66岁的王石卸任万科董事长一职,进入退休状态,但此后的生活不在该书中。
*选择海外留学,让自己慢下来重生
上午还在深圳组织爬山下午就在上图舞台上的王石一手插口袋,一手麦克风,笑言:疫情发生后的10个月里,他飞了日本、美国、以色列,“因为我勇于忍受累计2个月多的大小隔离,然后换来了8个月的空间自由。”他说:我发现,自己在疫情期间特别活跃,但细想,其实为适应疫情这样的隔离生活,自己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做准备。
因为2011年,60岁的王石开始了哈佛-剑桥-牛津-希伯来-特拉维夫的痛苦又丰硕的游学生活。尤其是在哈佛的2年半,“那就是一个长久的隔离,三点一线。”这样的戛然而止的“停顿”生活源于2005年一次重走玄奘路。他和一群企业家驾着吉普车从西安出发,路经河西走廊-新疆-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印度-阿富汗,一路来到玄奘取经的那个佛学院。后一段就是徒步,车从加拉格尔空寄回来。整个行程共1.2万公里,回来后,王石写了一本书《让灵魂跟上脚步》。“并不是灵魂太慢,而是脚步太快。”所以,2010年接到哈佛大学中国基金会的建议后,他毫不犹豫地决定自己去做访问学者,并选了最长的期限一年。2011年春节前,他远赴波士顿。
这是一个自我挑战,虽然有强烈的留学梦驱使,但毕竟年界60,且仅有一点点阅读英语的基础。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王石在哈佛2年半的“悬梁刺股”般的苦学时光。对于工农兵大学毕业的王石而言,主动去海外名校,且选了本科生的人文课程,“那是段炼狱般的日子。”现场,王石仅给了这个震撼级的描述。总之,哈佛的人都惊讶于这位中国企业家一年后能磕磕绊绊说英语了。此后,2013年10月,他进了剑桥研修“犹太人的东亚迁移史”等,一年后又受邀去了牛津;然后按照计划去了以色列的希伯来修犹太文化,在那里度过了整整一年半。疫情发生前,王石已经办好了前往特拉维夫的转学手续。“因为疫情,我决定暂时中断游学。”书中披露的计划里,至少还有前往土耳其研修伊斯兰文化的打算。其实,书中描述了最初去哈佛过语言关和学术关时的巨大压力,王石自励“存在可以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存在中自我造就,活得精彩。”接受过无数次人生不可能挑战的王石,又一次以坚毅的意志和不言败的个性塑造了崭新的自我。
左:2011年,王石在哈佛大学公寓里;右:68岁的王石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做“访问学者”
*进入利他阶段:带着大家一起往前走
近9年的游学经历就是一个长久的隔离,让王石思考人生、自我、自然、世界,然后开始再创业。“我发现自己很能适应自我隔离这种状态。”王石认为,主要在于如何认识自己。他坦言,自己现在已经是处于人生的第三阶段——利他,“如果我还有些影响力、有借鉴性的话,希望对他人有所启发。”
王石讲述了一个新创业的例子。今年四月,他带着一批深圳的朋友——有教师、企业家、员工去爬深圳最高的梧桐山,近1000米,登高望远时,他萌愿一年内要把深圳的10座山都爬完。但到山脚下,他觉得一年太久,应该一个月;而在做计划时,他觉得只需要一周,于是,他不仅设计了“七天登顶深圳十峰”的登山计划,最终还扩展成铁人三项运动,一周内,每次登山前跑5公里,登完山,再做水上赛艇10公里。“我再也没有了原来的个人英雄主义,就是想带着大家一起往前走。”
而这样的事业和体验感召中越来越多的人。王石举例深潜校友小提琴家高参,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在王石的认知中,手是小提琴家的财富,赛艇、爬山、滑雪等运动很有可能造成对他手的伤害,“但是他强烈要求参加这些训练和运动。我后来同意了,也许对大自然的接触,自己人性的考验,会反过来促进艺术家对世界的认知和艺术的升华。”
有趣的是,经济学家张维迎给王石新书的序里点了一个小例子,说他在哈佛遇到一位企业家,是原来的学生,他说受王石刺激,已经在哥伦比亚游学一年,现在移师到哈佛。“自己做企业做不过王石,读书难道也读不过他吗?”张维迎还给出了答案“还真不好说。”
王石是传奇,也是榜样,能学到的都会去学。因为,王石的传奇里,有着自我超越的引领,这不是他个人的专属。
2016年,在由万科援建的绵竹遵道学校给学生上课
在哈佛游学,我才回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自我的再认知,也包括对中国文化的再认识,尤其经历了疫情。王石在现场分享了哈佛游学前后的反差。“我去哈佛本是去拥抱西方文明和文化的精髓的,没想到最大的同步收获是对中国文化的再认识。”
王石在书中说,去哈佛游学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方法论上系统学术训练,提升逻辑能力;二是对西方文明加深理解。所以,他选择通过宗教了解西方,并制定了在宗教比较系的学习计划,希望通过哈佛和剑桥的学习更了解基督教,通过在以色列的学习更懂得犹太教,未来有机会也希望去伊斯坦布尔大学学习,从而更理解伊斯兰文化。
2011年,正是讲述正义论的哈佛政治学教授桑德尔爆红,而作为三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的曼昆教授的《经济学》也是哈佛的王牌课程,“我选了曼昆的课,也选了桑德尔的课,同时选了一门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是一位不如他们有名的加拿大籍教授普鸣的《中国古典道德与政治理论》,但他带给我的收获最大。”王石介绍,这三门都是公共课,曼昆和桑德尔都是1000人选课,他第三学期选普鸣教授课程时有80位学生,但等他第四学期离开时,已经有800人选课了。
王石坦言,受鲁迅在“五四”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影响,他对传统文化一直保持着距离,“到哈佛后,被美国人看自己、看世界的方法震动了。原来西方学者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认为能够让中国经济长久增长的文化必有秘诀。”王石认为,其实这次中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也再次佐证了这一点。“不仅中国共产党领导有方,就是中国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对灾情疫情都是非常重视,这是一个传统文化,是政府背后的对民生的关心和调配资源的高效所在。”
在国内时,王石从来不认同“以天下为己任”,但是到了哈佛,发现自己心中想的不再只有中国,而是扩展到整个世界。担任亚洲赛艇协会主席后,他为亚洲各国的赛艇事业奔波,2009年起连续多年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15年还创立了“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中心(C-TEAM)。“我发现自己变成世界主义者了,游学后,我越来越能心平气和地看中国问题,理解中国现状容易多了。”
王石在现场对此非常感慨,“60岁对自己的文化才有了正面的认识。”
2016年,在郑州,以亚洲赛艇协会主席身份推广赛艇运动,子君摄
摆脱个人英雄主义后,回看什么是成功
自我认知的改变,最深入的还是如何看待成功。因为希望自己不仅仅是传奇,更是可以和人分享心路成长的时代的同路人,王石言辞都极为真诚恳切,有时就如邻家大叔,虽然那种成功气质溢于言表。
*没有规划,但抓住一切机遇
虽然外人看来他的每一步似乎都很有规划,但他坦言其实自己并没有任何规划,只是要抓住一切机遇。“大丈夫志在四方”是从小就有的志向。但是在30岁前,人生并没有选择。1951年出生的他,17岁时选择了去当兵,因为医生、侦探、留学这些理想都不可能实现,在部队他也想展翅成为将军,但服从原则与他好挑战的天性相悖。读完工农兵大学招聘进入广州外贸系统后,他也看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最远处。当时,我已经想好了要去当国际海员,既可以挣外汇,还可以游四方,但是,深圳的改革气息吸引了他。
当他外贸局的老同事去深圳工地上看他时,王石拿了一袋方便面,用温水泡下,嚼着半熟的面就结束了午餐,而且乐滋滋的。老同事问,这么辛苦?王石说:我读大学前在铁路上做过最累的活,在部队也受过极限训练,而在深圳的创业是有前景的,怎么会觉得苦呢?
“但是,机遇来了,就要抓住。”王石以自己的哈佛游学为例。
另外一点就是要利用好比较优势。王石自嘲自己意想不到地获得了两个运动健将的称号,是因为自己是登山运动员里不多的会滑翔跳伞的,又是跳伞运动员里能同时登雪山的。但在这两个群体里,他都不拔尖。在和企业家登欧洲最高峰时,王石带着伞包,登上顶峰往回走到一半时,他打开伞包,顺风而下,飘到了目的地,“我只用了7分钟,他们还要走4小时,我躺在降落伞上,看着蓝天,惬意地给队友们打电话。”
左:1970年代王石在部队;右:1990年代王石在深圳万科公司
*坚守底线,永远有你的时代
自我认知的进步中,有一点是王石不曾变化并更为固化的。那就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底线,只有那样,“什么样的时代都是属于你的。”
1973年,王石在空军服役完五年复员时,顿觉得海阔天空,自以为再也不用受部队的束缚。“我丝毫不怀念部队的生活,但是,10年后在我在深圳创立万科时,我发现我用的都是在部队学到的那一套。”王石说,部队里标识分明,从服装中就能看出是什么军种、什么级别,他的企业标识不过是部队文化的企业翻版;企业需要团队精神,需要奉献,这在部队里也是最基本的。“和部队不同的是,我的公司从创立之初,就非常尊重个人。”王石的万科,最早设立了“不行贿”原则、“熟人回避”原则,都是以军队的服从铁律来执行。
王石坦言,自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人,从小学的榜样是雷锋、焦裕禄,学的是鞍钢的“知识分子、劳动人民、干部”三结合原则,学的是大庆精神,这些和现在的“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做老实人”如出一辙。“这些赋予了我‘底线’。”
如今,王石非常注重向年轻人学习。“我们是计划经济过来的人,而现在的孩子是打游戏长大的一代,天生适应竞争。”
一切经历都是财富,每个年代的精华都会沉淀为一种“底线”。王石分享,“可以没有远大计划,但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不变’。”技术飞速发展,生命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人类面临挑战,但在此之前,人性并没有变,贪婪、好奇、利己或利他,并且淋漓尽致。“所以,只要有底线,这个时代对我们而言,就不会跟不上。”
年近古稀的王石在讲座现场,精神矍铄,体态健朗,思维敏捷
*惜好奇心,引领优质老龄化
在对自我认知的反思中,有一条是王石刻意在控制的,那就是他成功的动力——好奇。快到70岁的他依然充满好奇,他甚至认为自己此后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出老龄社会的生活方式。
“人类文明中,是首次迎来老龄社会,这说明我们长寿了,并非坏事,但并没有先天可学的经验。”王石看着座位群里的同龄人,笑着说,“麻将自然也锻炼手指和大脑的协调,广场舞也可以达到升级版,并且还是社交运动。但是这些还不够。”
王石以自己为例,他曾在2003年和2010年两次登峰。“其实,我三次做了中国科学院的小白鼠,证明我的体质天生不合适登山。”原来中国科学院曾对一些人群做跟踪,在五个点测试他们血液中成分的变化,他属于有高原反应的那种,但是,在攀登时,就是一种意志的训练,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濒死状态”:感觉暖洋洋的,就要打瞌睡,有种进入天堂的感觉,但是一旦闭上眼睛就再也回不来了,那时就需要非凡的意志。
“我们需要做无氧运动,它能激活免疫系统,让你延缓衰老。所以,我们从45岁开始,就要为衰老作准备,不仅长寿,还要有质量地活着。”
王石说自己出差总要背负着12至18公斤的背包,那是训练自己负重能力。
他也举例说明一些养老知识存在着误区。比如,猪肉不能吃等,比如老年人要慢节奏等等。
2010年5月22日,登临珠峰之顶,左眼暂时失明,右眼十几分钟后也失明
互动中,一位退休大学教师直呼今天是中老年人的励志演讲,而一位年轻人则询问如何赢得一次次挑战,王石回答“以小胜积大胜”,他分享了自己2010年哈佛亚洲论坛上,首次做英语演讲的惨淡经历:“有人鼓动我用英语做20分钟演讲,我觉得自己可以通过念稿来完成,但是一开口,就被要求用中文讲,我说了一句:Please,sir,give me a chance。然后台下掌声雷动。我就大声地朗读着,但在每一段后,目光向台下扫一圈以做交流。就这样,我坚持读完了。我想,他们没多少人听懂我说什么,但是一定会想,这个中国企业家有勇气。”这一次演讲,直接为进入哈佛留学后不久的公开演讲做了铺垫。
伴着这个温馨的例子,听众们满载而归,他们中不少人排队买书,王石的神话围墙似乎在消失,在新书的前言里,王石这样写自己的十年变化——“为过去十年的内心成长之路而感到喜悦,我的改变才开始,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个40年,我很好奇,也很期待。”
改变可以塑造每一个人的现代化,由每个人到每个家,到社会,到国家。王石无疑是个鲜活的案例。
左下:退休大学老师李建民提问时称是中老年的励志场,王石很高兴;右上:进不了报告厅的铁粉们被安排在上图大堂观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