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财政局印发《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提出,鼓励引导高素质人才到养老服务行业入职从业,按照本科及以上6万元、专科(高职)5万元、中职4万元的标准,分三年发放入职奖励。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为之顺应的养老服务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优质的养老服务需要的是一支有责任心、有专业度、年龄搭配合理的队伍。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社会认可度偏低和待遇一般的问题,当前在这支队伍中,年轻人尤其是具备养老护理技能的科班人才寥寥。此次《办法》提出的用明确的经济鼓励手段,以财政资金为保障吸引高素质年轻人,体现了政府的重视和诚意,相信能够积极推动改变当前养老机构人才“不愿来、留不住、干不长”的局面。
不过我们也应意识到,养老服务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其“含金量”更多体现在专业度上。以学历为量的入职奖励门槛并不完全对应高质量养老服务行业的入行门槛。当然学历托底或意味着更高质量的陪伴,比如在沟通上相对会更顺畅,在对老人精神层面的慰藉上或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相关技能也可通过培训不断提升。但对于优质养老服务,养老护理服务至关重要,而养老护理员队伍是养老护理服务的直接生产者和提供者,养老护理员又是国家民政部提有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这也就意味着,优质养老服务首先亟需吸引的年轻人是受过正规护理训练的专业人才,而不是在一群年轻人中“大浪淘沙”。
那么如何吸引专业年轻人进入并留在这个行业中?
一方面,我们要提升社会对职业的认可度。某种程度而言,认可度基于需求度。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达到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5%。据估计,到2050年,中国将有3亿独生子女家庭,如果每个家庭平均花费5万元用于购买养老服务,那么整个养老服务产业规模将达到15万亿。“银发产业”是大势所趋亦大有可为。毫无疑问,其中养老护理员是养老服务的“刚需”,这种清晰的发展前景应成为更多专业人才的共识,也是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该专业的因素。另一方面,解决待遇问题的“痛点”不仅意味着要在吸引人才的时候发力,还要研究制定养老护理员的薪酬等级制度,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使他们能够更安心地从事这份工作。最后,还应当从工作时间、劳动强度、职业保障等维度出发,改善职业环境,让养老护理职业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以此激励更多高质量劳动力供给。
如今,在养老产业里面流行着一种“小孩”陪“老孩”的说法,闻之温馨,言之亲切。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小孩”有能力陪,也愿意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