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面对卷土重来的谣言,每个人都是阻击者-LMLPHP

这两天,随着上海新增几例本土确诊病例,谣言又在不少上海居民的朋友圈刷屏。

或许是考虑到大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与上半年那些广为传播的谣言不同,这一波谣言不再是类似“防静电服能隔离病毒”“在家能够自测病毒”“燃烧法可以检测医用口罩真假”这样低劣的伪科学,而更多是似是而非的假新闻,例如“上海停运省际客运”“上海新增确诊病例15例,涉及多个区域”“机场有人在冲安检,全部逃出去了”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谣言大多以旧闻截屏或视频配音的形式呈现,看上去有图有真相,直击大众痛点,很容易混淆视听。

人们痛恨谣言,谣言不仅导致人心惶惶,而且会造成信息流的浑浊,消耗大众对于权威消息的信赖感。然而谣言又总是防不胜防屡禁不止,这不仅因为移动互联网在技术上为其滋长创造了条件,使其得以见缝插针无孔不入,更因为其制造与传播有着一定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如果说造谣者大多怀有某种不善的目的,比如趁着大众关注度居于高位时博出位,或者惟恐天下不乱,那么信谣传谣者更多是关心则乱的表现,比如提醒身边亲戚朋友多加注意,或者感到恐惧急于倾诉寻求安慰。

尽管如此,面对谣言,我们并不是无计可施。一方面,我们已经看到,权威机构和媒体正在与谣言赛跑,借助发达的媒介进行一次又一次辟谣。比如针对省际客运停运的谣言,上海第一时间在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做出回应,指出这是“上海发布”在今年1月26日发布的消息。而另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谣言面前的“智者”,阻断谣言的传播渠道。

事实上,对于信息的认识和甄别,本身就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认识和甄别,并不是指要像孙悟空一样有一双看穿一切的火眼金睛,而是对那些耸人听闻的信息保持必要的警惕并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比如,看到一条真假难辨的信息,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通过广为转发来求证。但这样会让不知情者信以为真,助长了谣言的传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直接向发帖人求证:这是真的吗?还是你也是别处看来的?而对于那些截屏传播的假消息,最有效的办法是寻找原始资料,比如有网友就通过关键词搜索,发现“上海新增确诊病例15例”是2月7日的消息。

在转发一条消息前,先确认其真假,否则就应该克制自己的转发冲动,这是身处今天这个信息社会必须具备的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有能力辨别真伪,或者正好在事发现场的人来说,看到谣言及时指正,同样有利于阻击谣言。比如那个“机场有人在冲安检”的视频,很快就有机场工作人员在朋友圈指出,这只是同事们下班的场景。

面对疫情,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强防护,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而在和病毒斗争的同时,我们也要和谣言斗争。不要让有限的公共资源一次次耗费在对谣言的证伪上,耗费在应对谣言带来的恐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谣言的阻击者!

11-25 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