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如何葆有文艺评论的理性光芒?-LMLPHP

▲11月24日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的评价标准”研讨会现场。

近日,某些抗日“神剧”因与历史严重不符、夸张雷人的情节备受观众、媒体吐槽,进而遭遇下架。网络时代,文艺评论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豆瓣、猫眼等评分网站上的丝微浮动可以影响上千、上万票房,一些冷门的艺术片因网络上的口碑相传被大大提高排片率……在“人人都可成为评论家”的网络时代,文艺作品的批评权不再局限于学者、媒体、专业批评人士,而是被分发到普通大众,各辟蹊径、火花四溅的同时也出现了“唯求点击率”而粗制滥造、夸大其词、饭圈控评、不为讨论、只为对立的“骂战式”评论等堪忧现象。

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如何葆有文艺评论的思想光芒、如何避免理性思辨淹没于情绪宣泄的口水战中,让文艺评论真正发挥“激浊扬清、褒优贬劣”的作用?

“正如鲁迅先生说‘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网络文艺评论也一定要遵循这个行业的伦理。”在近日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的评价标准”研讨会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首届网络文艺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尹鸿说道,文艺评论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要具备专业性与说服力,不能以粗浅的感受代替深刻的评论,不能以情绪代替理性的思考,同时优秀的网络文艺评论还应具备感染力,有着符合网络传播的遣词用语,真正抵达受众、传播深远。

避免“扣帽子”“打棍子”式评论

“有些网络评论不讲理,只讲立场,只讲情绪,甚至有时候会‘扣帽子’‘打棍子’,对不同意见和自己不喜欢的作品一律打死。”尹鸿注意到,在泥沙俱下的网络文艺评论中,有些评论正越来越背离理性精神。正如有学者提出的“部落共同体”概念,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也呈现了“部落化”倾向,相同立场与意见的人各自抱团,对其他观点排挤、打压,甚至上升为对对方的人身攻击,意见被圈定在同温层里,抹杀了深入作品腠理的可能。

如今网络上,一些人往往因为不喜欢一本小说或一部电影,便粗暴地将其评为“垃圾”“水货”;个别粉丝盲目给自家偶像参演的作品刷高分,或是给所谓“对家”的作品打低分;当有人发表对作品的不同看法时将其拉黑、甚至谩骂,对作品的专业、严肃探讨被情绪、立场消解,求同存异、各抒己见的评论沦为党同伐异、互相呛声的骂战。作品本身反而在亮剑、骂战式的讨论中被边缘化。

文艺评论始终应具备理性的光芒,而不是被网络空间压缩为贴标签、扣帽子式粗暴语言,否则压缩的不光是词汇,也是交流与思想的空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刘树勇认为,网络文艺评论应当避免二元对立的批评逻辑,正如郁达夫说“怀谦卑之心,任艰难之事”,网络文艺评论者们应该加强学理知识的修养,基于理性的论证,做出有效的言说。

同时他也警惕一些文艺评论中的“过度阐释”,即故意堆砌深词、套用理论,使得作品“玄乎其玄”,看似高深莫测,实则可能并不通顺。

不能锐利有余、专业不足

网络加速文艺评论的遍地生长,不少评论文章或因角度新奇、或因语言生动、接地气而又不乏思想性被广泛转发,一些评论大V们也成了有影响力的观点平台。然而,在急功近利的互联网风气中,也有些评论者或从利益出发,失却了文艺评论的独立、客观;有的为抢发内容,甚至没有来得及细看作品便下笔评论;有的唯点击量是求,写下夸大、惊人评语只为制造“10万+”爆款……

“很多评论没有专业素质,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靠某种缺乏专业基础的锐利性获得点击,获得关注。”尹鸿说道。文艺评论本应对文艺作品有着受众引导、创作镜鉴、审美风尚引领的作用,互联网的网状传播、社交化属性的新媒体正改变文艺评论的格局,但也导致了唯利益驱动、唯点击率是求、专业素质下降、理性精神欠缺的问题。

转移网络阵地,不意味丢失文艺评论的专业与独立性。文艺批评固然不当沦为市场摆布下的宣传工具,也不应该是以噱头包装、言之无物的流量废品。

在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看来,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的趋势并没有变,网络文艺评论应具备传统文艺评论的学理性和专业性,以文艺理论来评文艺现象,其科学性建立在对艺术规律和审美特点的深刻理解上。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影视风向标”主编胡建礼也认为,优秀的网络文艺评论应当立场客观、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追求点击率、追求轰动效应,故作惊人之语,或是一边倒地批评、吹捧。”

或许,在一波声浪没过一波声浪、一段新文覆盖旧文的网络空间里,也只有真正秉承客观、理性,而又深入肯綮的评论作品才能在大浪淘洗下留有一席之地。

11-26 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