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故居、雕塑、纪念碑,红色非遗如何讲好红色故事-LMLPHP

“相较于故居、旧居、雕塑、纪念碑等有形遗产,关于红色民间传说等上海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界对其内涵和价值的研究仍然偏少,未能充分发挥红色非遗在政治教育、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社会利用价值。”在沪上红色地标之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里,一批中青年学者围谈“民间文艺中的‘红色基因’”主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研究室主任毕旭玲副研究员抛出的话题,引人深思。

明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今年又恰逢左翼作家联盟成立90周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水花雅集”青年学术沙龙,正意在从民间叙事的角度探讨红色文化如何利用传说故事、歌谣等媒介进行大众化传播。

毕旭玲以“上海红色传说:民间的革命记忆与历史书写”为题,提出民间红色传说是民间记忆选择及其与官方叙事互动的产物,并体现了民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通过大量资料的搜集,她提炼出上海民间红色传说的五大主题,分别为“隐秘战线”“工农革命”“游击队斗争”“抗日战争”和“白色恐怖”,体现了民众最为熟知和关心的“红色”要素。

相较故居、雕塑、纪念碑,红色非遗如何讲好红色故事-LMLPHP

“许多传说不仅与史实资料可以相互映证,甚至还包括一些史料缺失的内容。作为民间传播的载体,红色传说运用通俗化的语言和生动细致的情节,是审思当下红色文化传播的一条独特的大众化路径。”她说。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曹晓华以“瞿秋白与红色文艺大众化”为题,围绕瞿秋白的红色歌谣创作与推广,探析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思想的萌兴、成熟与变迁。从“五卅”运动时期、左联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入手,通过对不同阶段大众文艺形式的解读,结合《热血日报》《红色中华》等党报的红色文艺创作与传播,她对瞿秋白不同人生阶段的革命宣传及文艺创作经验进行了梳理。

相较故居、雕塑、纪念碑,红色非遗如何讲好红色故事-LMLPHP

“回顾瞿秋白短暂且壮丽的一生,他从一介书生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不移地投身革命事业,从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共产党人非凡的胆识与智慧。”她谈到,瞿秋白的文艺大众化理论深受苏俄文艺理论影响,又在中国革命语境中不断成熟深化。他身体力行“感受”大众文学,贴近大众日常生活,学习并改造民间说唱文艺形式,为中国国共产党大众文艺与宣传留下了宝贵经验,也为解读左翼文学开辟了新的阐释空间。

“目前红色文化研究主要基于史料,两份报告通过对不同资料的发掘利用扩展出从民间文艺阐释红色文化的新角度。”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乌镇孔另境纪念馆名誉馆长孔海珠,结合与施蛰存等文学前辈的交往,生动还原了文学青年深入街头巷尾了解大众文化的场景,并结合左联的创作宗旨为瞿秋白的文艺实践提供了深广背景。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占彪认为,讲好“红色故事”,其中“故事”是关键,故事需要关注大众话语与知识分子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用公众易于理解的话语能够有助于公众在故事中体悟道理,体现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介绍了瞿秋白和茅盾的交往,指出《子夜》成书也有瞿秋白的贡献。王光东副所长从胡适的相关论述着眼,勾勒出“文学”与“民间”的复杂图景。郑崇选研究员则分享了早年跟从王铁仙老师研究瞿秋白的心得,认为瞿秋白与鲁迅之间的深厚友谊,可能暗含着现代文学不同发展道路中的某些碰撞与契合。张炼红研究员认为,对红色歌谣的研究应当关注民间歌谣的产生原因和时空背景。“红色传说可以以红色故事研究为第一步,在故事与史料的互证中逐渐拓展红色传说的研究范畴。”袁红涛副研究员认为,两位主讲嘉宾的研究领域分别是非遗和近现代文学,跨学科碰撞建立了两个主题间的对话,也形成了不同研究角度的内在逻辑。

11-27 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