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 “无G”老人融入智能时代:为“等一等”点赞,也要鼓励“走一走”-LMLPHP

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要求。连日来,多地多部门出台一系列措施,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

国家出手正逢其时,多地出招落到实处。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推动社会数字化进程大大提速,却也使运用智能技术有困难的老年人越发囿于“数字鸿沟”。《实施方案》中“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普遍适用与分类推进相结合、线上服务与线下渠道相结合、解决突出问题与形成长效机制相结合”,是对“等一等”老年人最暖心,亦是对公众最踏实的回应。这一步“等一等”,通过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传统服务方式的规定,为难以学习智能技术的老年人兜底;在帮助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的同时,也弘扬了尊重和关爱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不过“等一等”的同时也要“走一走”。如果说“等一等”的核心是兜底,那么“走一走”的前提则是缓冲。

缓冲的对象是有能力学习但尚未适应智能时代的老年人。《实施方案》中的“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并行”,为他们留出足够的缓冲时间用以学习、运用智能技术。在中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客观现实下,处于技术“缓冲”阶段的老年群体基数颇为庞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6月,中国已有9.4亿网民,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占10.3%。《实施方案》中的规定也对“走一走”做出了注解——“针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困难,组织行业培训机构和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化应用的操作能力。”

当然“走一走”首先基于具备学习能力的老年人对融入智能时代的参与感。参与感根植于与时俱进的心态以及家庭、社会的鼓励。只有在老年人自身有心又有力学习、掌握智能技术的前提下,“走一走”方能彰显意义。

怎么“走一走”?对于大多数有心学习的老年人,其面临的家庭氛围往往是子女直接代劳解决技术问题,愿意手把手、一步一步教会老人家掌握智能技术的小辈恐为数不多。这也让有心跟上智能时代的老人“干着急”。相较于家庭成员,社区服务人士、志愿服务组织、老年大学等或更能够缓解老人“干着急”的局面。

事实上,地方已通过开设课程、制作视频教程等方式,为老年人运用智能化产品提供相应帮助。比如,11月27日,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的社区讲师为老年人讲解怎样运用一网通办APP,享受看病、乘地铁坐公交及电子亮证等生活方面的便利。

再比如,为解决老年客群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上海银行近日拟深入社区,教会老年群体健康码、乘车码、线上挂号、缴费充值、微信支付宝等常用功能的使用,以及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和电话银行的使用方法......

不过,出行难、就医难、支付难仍是目前老年人遇到的主要困难,固仍需在更大范围推广、普及辅导,尽量让更多的老人学会扫码、刷脸、使用智能手机。

需要意识到的是,即使提供充分的培训帮助,仍要顾及大部分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相对较弱的客观事实。如果说行业培训机构、社区服务人员等时老人“走一走”时的搀扶者,那么适合老人的智能技术创新就是手中那根拐杖。

《实施方案》对此提出的要求是“紧贴老年人需求特点,加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促进智能技术有效推广应用,让老年人能用、会用、敢用、想用”。鉴于个体差异,有效的精准度很难考证。但“能、会、敢、想”反映的是老年人群体的特定需求,具象而言比如相关网站、手机APP的字体大小、字体色彩、语音阅读、文字输入是否符合老年人视听方面的普遍需求,以达到信息无障碍。因此,有关部门落实推动相关网站、手机APP改造,动员企业提供相关应用的“关怀模式”、“长辈模式”等举措颇值得期待。

搭上“数字快车”是享受智能时代便捷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不仅要为“等一等”点赞叫好,也要鼓励关注“走一走”。毕竟更多参与感,也意味着更大的获得感。

11-28 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