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芯港”开园、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临港新片区正成为上海经济增长极和发动机-LMLPHP

作为临港新片区七大前沿产业集群之一,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融合的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记者从1日召开的市政协2020年末委员视察“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情况”专题会获悉:10平方公里的“东方芯港”特色园区已正式开园,已落地亿元以上规模企业40余家,初步形成了覆盖芯片设计、装备材料、特色工艺制造、新型存储、第三代半导体以及封装测试等环节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将进一步突破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目前集成电路产业已落地项目协议投资金额累计超过1500亿元,其中投资额10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项,部分项目已经开始形成产出。

挂牌一年多来,临港新片区建设跑出“加速度”。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武伟介绍,揭牌至10月底,新片区新增注册企业19311户,同比增长约67.3%,注册资金2716.83亿元,同比增长约206.2%。今年前三季度,区域内新设企业208家,同比增长170%,注册资本金达17.4亿美元,同比增长450%,亚马逊中国华东采购分拨中心项目、马士基亚太分拨中心等行业龙头企业相继入驻。

来自市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尽管受疫情影响,今年1-9月临港新片区固定资产投资仍增长了37.9%,其中产业投资增长53.6%,两组数据均达全市的3倍以上。

“更为重要的是,临港新片区对上海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民表示,新片区揭牌一年多来,运行体制加快完善,政策制度加快实施,功能平台加快建设,产业项目加快落地,在上海经济发展格局中承担了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同时也为服务国家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拓展了空间。

临港新片区正加快打造开放型政策制度体系。截至目前,国务院《总体方案》明确的78项制度创新任务已落地56项,从国家层面到市级层面,再到管委会自身,对标最高标准发布118个政策文件,重点围绕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等进行了制度创新。

在集聚海内外人才方面,临港新片区不断突破从业自由制度。在全国率先突破外籍人才5年居留许可、一次性2年工作许可、直接推荐永居、境外职业资格备案执业等政策;在全市突破实施缩短“居转户”年限、管委会直接推荐人才引进重点机构、自主制定技能人才引进目录等特殊政策。此外,新片区还启动使用国际人才服务港,实现人才服务“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

12-02 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