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又至,今年的这一天对于文博界来说显得格外特别。由于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当前尚处疫情防控期间,全球各地的博物馆连日来纷纷登上“云端”,以开放数字资源、策划虚拟展览、直播文博观赏、推出数字文创产品等多种方式为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的“精神食粮”。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将主题定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这一天,让我们着重关注文博界的种种“云端”探索,关注这些探索如何呈现出多元与包容的面目,进而抵达更广阔的人群。
——编者
上海博物馆“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VR展
疫情发生以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展览被迫搬到线上,而一连串关于线上展览的讨论与思考其实才刚刚开始。例如,博物馆的线上展览应该怎么办?有哪几种形式?策展人如何在线上展览中发挥作用?随着虚拟空间的出现,是否还需要策展人?策展人还能继续发挥像在实体空间里那样的作用和重要性吗?而作为一家博物馆,又该如何与不同的策展人合作,体现多元和包容的理念呢?
梨鱼耳《自画像》,“戴口罩的自画(拍)像”线上展展品
在互联网、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展览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数字化相结合是一大重要趋势。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数字平台开发出与博物馆相关的功能,也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加快数字化建设、拓展: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在博物馆内早就设立了多媒体数字部门,在网站和App上同步展览信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14年就设立了“数码内容与战略总监”这个新职位,专门管理博物馆网站以及数码工具、数码展览;比利时王立美术馆群启动了一项称为“数码博物馆”的跨部门服务项目,由熟悉信息技术的艺术史专家负责,管理博物馆和展览的网站,促进在线藏品库、手机应用软件等数码资源和工具的发展;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与谷歌艺术与文化平台合作,使用者可在线上跟随两位艺术家一起探索博物馆的建筑,从独特视角来欣赏展览空间,拥有一种超越观众自身想象与能力的视觉体验与观展方式……
虽然线上展览在现场感体验方面不如实地观展,然而它的很多优势却也是线下展览所无可比拟的。对于博物馆来说,实体空间的展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线上平台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缺憾,让更多的人可以在线了解展览的内容与理念。对于喜欢研究作品细节的观众来说,线上展览作品图片通常可以放大,作品中的肌理、笔触等效果也将得以更清晰的体现。另外,线上展览可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形成对于线下展览的补充说明。有的博物馆还会使用VR、AR、360度全景等,让观众在网上的虚拟游览,产生某种程度的沉浸感。
全球第一家数字博物馆“新冠艺术博物馆”展品
就策展角度而言,博物馆线上展览尤其不应是线下实体展览空间的照搬,而是要充分发挥线上空间的优势,使得在线下策划较有难度的展览借助线上展览来实现。在这方面,博物馆通常难以借出的藏品非常具有优势。大家都知道梵高曾经画有七幅《向日葵》,其中五幅被收藏于遍布全球的五家博物馆中。在现实中,观众不可能在一个展览中同时看到梵高的这五幅《向日葵》。但在线上展览中,难度迎刃而解。2017年,收藏梵高《向日葵》的五家博物馆首次联合直播做了一个网上展,每个馆的馆长或策展人以15分钟时间向世人展示各自所藏的《向日葵》并发表评论,吸引了大量的观看人群。像这种联动不同机构围绕某个主题开展的线上展览,策展人就可谓从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全球第一家数字博物馆“新冠艺术博物馆”展品
这次疫情使得博物馆原有的展览策划发生变化,却又让人惊喜地发现了线上展览的发展新象。全球第一家数字博物馆“新冠艺术博物馆”(ins:covidartmuseum)就在疫情期间诞生了,以电子作品征集的形式收集疫情中出现的艺术见证品。在社交隔离的背景下,许多艺术家在新冠病毒及其影响中找到灵感并自发进行表达,其中很多大开脑洞的作品都能在这个特别的线上博物馆看到,如手拿卫生纸的蒙娜丽莎、用来洗手的金属粉、知名艺术家利希滕斯坦的《接吻》口罩版。目前这个博物馆已发布约400件作品,包括摄影、插图、装置等多种视觉形式,从而促使大众思考居家隔离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并计划在疫情结束后利用这些展品在线下举办一场真实的展览。国内某艺术平台最近策划的“戴口罩的自画(拍)像”线上展,也由疫情展开了独特的思考。疫情之下,“口罩”已成为最显性的一种视觉符号,而自画像不仅是对“熟悉的陌生人”的一次简单描绘,某种意义上更是对自我的再认识,对自己内心的一次审视。当口罩成为创作媒介,会有怎样的呈现方式?口罩犹如面具,在它的遮蔽之下,眼睛将如何成为面部绝对焦点?这些都是人们在线上面对作品时可能引发的思考。疫情过后采取实体展览空间与线下展览相结合的新方式将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从而打造线上线下互为支撑、补充的博物馆新空间。
郝伊《春已到来,冬已走远》,“戴口罩的自画(拍)像”线上展展品
回望过往,从印象派以来,现当代艺术史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展览来推进和改变的。如罗杰·弗莱策划的两次后印象派展览让英国接受了法国现代艺术的思想,阿尔弗雷德·巴尔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划的“立体主义与抽象艺术”对于现代主义传播到美国以及美国大众了解抽象主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日后,策展渐渐成为一门职业,双年展和各种具有主题的展览都纷纷邀请策展人进行策划。策展人的专业性愈发被强调,尤其是在策展的学术理念方面。很多艺术学院开设了策展人培养课程,不少博物馆开设了青年策展人计划。这些都促成了“策展人时代”的来临。在当今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策展人行业还在进一步适应新的时代带来的变化,出现了数码策展人、线上策展人。未来,艺术的推进与发展还将有赖于展览的助力,有着极大创意空间的线上策划令人期待。
博物馆需要多元的展览内容,而每一位策展人都代表了一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博物馆若能注重与不同的策展人合作,或将衍生出非常多元的展览视角和观点,也从而体现出博物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包容理念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