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吴淞江、南临淞沪抗战纪念馆,开放、灵动的宝山滨江绿地公园又嵌入了一处全新公共文化设施——宝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址今天起正式投用。660平方米的开放空间拥有最佳江景视野,并嵌入办公、展示、培训、活动、项目孵化、市民驿站等多种功能。
过去,文明实践中心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多是封闭、围合的,甚至于对其所能提供的服务都很少留下直观记忆。“没想到这个空间特别开放,走进去完全没有压力,”家住附近的上海市民许婧焯说,以前在滨江漫步总是希望能再多些公共服务设施就好了,现在这一愿望被彻底满足。
步入中心内,一台台文明实践信息查询机引来不少市民驻足观看。在这些机器上,宝山区域范围内所有科教文卫体等方面活动信息都可“一键查询”,市民还可直接预约各类文明实践场馆。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中心内设的直播室还迎来了不少直播主。通过一个个开放平台,更多优质课堂、特色活动超越物理空间的限制传递至更多人。宝山区44万名志愿者、1千多支志愿服务团队、1万多个志愿服务项目、200多万市民群众,也由此成功链接,并形成人人时时处处参与文明实践的生动格局。
供需精准对接,打造文明实践领域“大众点评”
“站点分散、查询难,这是长期以来市民们对文明实践服务的‘槽点’,”宝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李一红告诉记者,该中心新址的启用所起到的正是“指挥部”的角色,通过资源整合,打造一站式宝山文明实践信息服务管理平台。
当市民完成注册后,可在管理平台上发起“需求清单”。此后,各大志愿服务组织、街镇再根据该清单盘点、罗列出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系统在后台实现精准的供需对接后,便可完成“派单”这一环节。同时,平台还设置了反馈评价机制,市民可以将所有意见反馈在平台上。至此,一个“供单—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的完整服务闭环就此形成。
在不少专家看来,这类似于文明实践领域的“大众点评”,市民可以下单、反馈,并由此形成良性互动闭环。自11月26日上线至今,该平台已累计注册用户近7万名,平均每月都能提供上百项精彩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
从搭阵地到链资源,串点成线形成特色主题线路
从搭阵地到链资源,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的文明实践注定有其特别之处。当个别城市仍在不断开拓实践阵地时,上海所想的则是如何“做减法”,尽可能在一个载体、空间之上嵌入更多功能,真正让人们享受一站式服务。
新投用的宝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6条文明实践主题线路勾勒出该区的全新探索。“原来的各个阵地都分散在街镇内,我们以主题的形式将这些点位串联起来,能够让市民在查询服务的时候更直观明了。” 工作人员潘浩强说,经过前期调研梳理,他们共推出6条线路,包括爱国主义、志愿服务、科普教育、乡村振兴、休闲健身、文创修身等。
不久前举行的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中指出,要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在李一红看来,数字化并非一个冷冰冰的概念,而是嵌入我们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当市民迈入文明实践中心,他们可以享受到最优质、便捷的资源、服务,恰恰就是最生动的例证。下一步,他们还将围绕百姓所需所盼不断更新迭代,让实践中心、实践平台更好地为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