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上海,绕不开‘房子’这块。这几乎是近十几年来与上海百姓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一个词。错过或是侥幸,生出无数的悲欢离合。”土生土长的上海70后作家滕肖澜,今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心居》,首发《收获》2019长篇专号·冬卷,近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上海文学创作中心、上海作家俱乐部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场“作家进社区”活动,在新揭幕的浦东新区浦兴街道社区文化活动分中心吸引了当地读者,滕肖澜直言,这部小说写“居”,但并不局限于买房卖房,而是从一个大家庭衍生开,写了祖孙三代,有老上海人也有新上海人,“我更关注房子这一载体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变化。”

《心居》深潜于生活,道尽普通人对“小日子”不懈持有的热望,纷杂日常中的极力争取。小说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常驻者,折腾半辈子只为落叶归根的老上海人,不想变得透明而努力上进的新上海人。在日新日进的大都市大时代里,以顾家三兄妹为代表的上海人们,围绕房子衍生出种种悲欣交集的人生经历。他们渴求更丰沛的物质生活,也不遗余力为个人灵魂寻找安妥栖居之处。滕肖澜坦言,身为上海人写上海,既有便利的一面,另一方面身在其中,就像蜡烛的光,最靠近它的地方,反而温度最低,所谓“灯下黑”。但她希望读者看到的上海是一个充满善意的城市,有人情味,也有包容性。“一方面我要兼顾到上海人既有的、大家熟知的品质和特色;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挖掘出上海人新的东西。”

生在浦东书写浦东,作家滕肖澜眼中的上海“心居”意味着什么-LMLPHP

在上海市作家协会的指导下,作家书店联手浦兴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上海有很多新建的文化空间,包括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等,需要大量内容去填补。我们如何呼应对接这种需求?”在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看来,系统化、可复制的文学服务产品与模式是上海文学界眼下正在探索的方向,“嵌入有需求的空间,让文学直接为读者、受众服务,让作家更频密、更深入地到读者中去,既是做文学服务,也形成了对文学作品的推广途径。文学服务,应该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门类,希望‘文学进社区’不断形成系列,让文学服务社会找到更多落脚点。”

生在浦东书写浦东,作家滕肖澜眼中的上海“心居”意味着什么-LMLPHP

“上海,作为我笔下常驻的城市,对她始终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城市是日新月异地变化着的,书写当下,眼光既怀着对将来的憧憬和展望,亦有对逝去时光的回顾和梳理。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每次书写她,我都是格外的小心翼翼,珍而重之。”恰如滕肖澜所感慨的:我希望自己笔下的上海,是真实的,感性的,值得尊敬的。她不仅仅是一座城市,而更是一个信念、一份希望、一种精神。我希望我能写出这种感觉,为所有的上海人——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折腾半辈子好不容易才回来的老上海人;为了留在这片土地而不断努力播洒汗水的新上海人。《心居》写的是上海,更是上海人。书中的人们,那样顽强地生活着,对抗命运,努力不懈。虽然是小日子,过的却是大味道。

滕肖澜被视作“新海派作家”的代表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城里的月光》《海上明珠》《乘风》《城中之城》、小说集《上海底片》等,中篇小说《美丽的日子》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作为主持人,浦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汪爱明深有感触:随着文化团队的需求和文化内容拓展,转型突出书香浦兴,建设“3+1”公共阅读空间——成人阅读区,亲子活动阅读区,打卡的作家书屋,营造大家认可的文化空间里,举办有品质的活动,组织更多适合社区广大群众喜爱的文化阅读活动。

12-03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