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老港固废综合利用基地二期建设效果图,建成后一天可处置240吨医疗废物。
晚上10点,上海一家医院内,两名身穿防护服、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正在警戒区内交接一只只黄色箱子。一名工作人员拿起移动设备,对着其中一只箱子上的芯片扫描,手持设备立刻显示:医疗废物2公斤、医废小箱收运、编号8104。
原来,这些趁着夜色转运的黄色箱子里,装载的是高感染性的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如何及时收运这些医疗废物?收运后该怎样处置才能确保安全?
国家医疗废物管理培训基地(上海)由上海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和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组建而成。上海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党总支书记吴劲松介绍,《指南》以问答和案例形式解答了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包装、转运、监管等13个方面的常见问题,汇集了上海、武汉等典型城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医疗废物应急管理与处置的经验和智慧。
医废应急处置规模将达每年10万多吨
吴劲松介绍,为了保证全市医疗废物“日产日清”,提高医废应急处置能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建立了无死角、零疏漏、全防控的一、二、三级响应与应急保障机制。
今年初,上海启动二级响应与应急保障机制,全市医疗废物除由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处置之外,浦东新区老港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的生活垃圾焚烧设施也得到升级改造,以满足医废处理的需要,焚烧站内为医疗废物开辟出专门通道和焚烧区域进行处置。“固废处置公司每天可以处置近130吨医疗废物,增加了老港应急处置后,每天可以增加处置40至60吨医废,实现了全市定点医院、隔离点和留观点医疗废物的全覆盖。”吴劲松说。
而在老港应急处置的基础上,三级响应与应急保障机制还将另外两个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纳入。吴劲松告诉记者,医疗废物的第一级响应处置能力为130吨/天,第二级响应处置能力为130-315吨/天,第三级响应则大于315吨/天。
医废“实名制”管理,全程可追踪
除了应急保障机制的支撑,全市100%医疗废物能做到“日产日清”,靠的还有精细化处置。在上海市医疗废物全流程管理信息平台上,每公斤医废都要实行“实名制”。
不仅收运车实时定位,医废周转箱上也装有芯片,自动生成箱内医废的来源、重量、位置等关键信息,收运员在收运时用移动设备扫描芯片,即可完成所运医废的“实名制”记录。
处置高感染性的医废,还要精细化保障收运处置人员的安全。记者看到,从医院收运的医疗废物全都装在黄色周转箱内,运转过程全程“不落地”,周转箱和收运车要进行多次消毒;收运员穿戴防护服、护目镜、口罩、双层手套。而进入固废处置公司后,医废周转箱被机器自动抓取,直接进入焚烧流水线进行焚烧。工作人员无需接触医废,只需在中央控制室通过“大脑”监控和调整参数。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医废的收运时间还与其他普通医废错开,李传华称之为“白加黑”收运方式,白天收运普通医废,夜间收运疫情医废。李传华告诉记者,今年1月至10月,固废处置公司共计处置1300多吨疫情医废,这些医废都“源头可溯、过程可控、处置可视”。
得益于应急响应机制和精细化处置,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中,上海实现了疫情医废全部日产日清,且相关收运处置人员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