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剧照。 纪录片《中国》定档海报。 制图:冯晓瑜
这是第一部以“中国”为名的纪录片,也是一部在主创团队眼中“没做过市场预判或调研,对年龄层也没刻意考量”的影视作品。宏大的片名、“无差别”的目标受众,从某种层面来看,已昭示了这部作品所承载的愿景。
12月7日起,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将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播出。作为2019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纪录片创意选题,《中国》无疑是背负着文化使命的。相较以往聚焦某个历史阶段的纪录片,它更接近于一部荧屏中国史。该纪录片将截取若干个横截面,挖掘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尤其是对今日中国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人与事。通过回溯中华文明的渊源、彰显每个时代不同的精神主题,纪录片将再现自中华文明起源到新中国成立的浩瀚历史图景。
整部纪录片拟分三季。第一季从春秋战国时期讲述至盛唐;第二季顺着历史脉络延续至现代;第三季则溯流而上,反推春秋以前夏商周的故事。总导演李东珅说:“看懂过去才能读懂今天,才会了解未来的方向。”主创们希望以这部纪录片引观众聆听历史耳语,读懂数千年中华文明从未断流的密码。
从社会发展的演进逻辑中,明晰今日中国都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书写荧屏史,什么样的团队有如此雄心?在中国的历史纪录片领域,《河西走廊》至今以9.7的高分在学者与大众市场中均占据重要一席,其背后的创作团队曾在“2018年总局第五届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表彰”中获得优秀制作机构奖。此次《中国》的幕后,同样站着《河西走廊》的核心班底。
李东珅回忆,《河西走廊》播出后网友曾评价它相当于一部中国的西部史、半部中国史,大众与学界的双重认可,让导演萌发了“我都做了半部中国历史了,能不能做一整部”的想法。从筹备到第一季完成,《中国》经历了近五年时间,整个过程中创作团队“诚惶诚恐”。导演说,对于团队而言,宏大的命题既是命运眷顾,也是使命感使然,大家自始至终抱定两个选题逻辑:一要追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要明晰今日中国社会的制度、形态、模式都是经过历史实践筛选出的必然结果。
五年间,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导演周艳加盟,她“用电视著史”的理念给了团队不少信心——当现在的年轻人误以为吸收了历史碎片就掌握了历史的密码,纪录片人有责任从浩瀚史册中截取重要的剖面,更要按照历史的基本规律来厘清脉络。主创更找来学界加持,包括陕西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等在内的相关史学专家为该片把关。
此次与观众见面的第一季,片中内容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聚焦中国早期思想的形成、秦汉时期国家制度的初步建立与完善;随后顺历史长河而下,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中心南移、多民族融合的社会图景;第一季尾声,纪录片将落在隋唐时期,关注巩固大一统和多民族、开放、包容的盛世。在历史学专家沙武田看来,《中国》随着历史的车轮,对国家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民族的冲突与融合、文化的交流与创造、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进行了多层次的探讨,对华夏历史进行了多维度的认知和复盘,“是一部讲历史内在规律和大历史逻辑的纪录片,它关注历史发展的大脉络,点亮引导中国历史大方向的灯塔式人物,勾勒出平凡中的不平凡。”
以“去剧情化”的写意拍摄手法,引领观众无限接近历史的情绪
找到了如何架构篇章、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案后,如何再现历史是主创面前又一道难题。“一定是要好看。”李东珅认为,纪录片既然是一个影视作品,那么它就得遵从影视的规律,得用故事和画面吸引人。
在制作上,《中国》选择了去剧情化、纯纪实的表现形式;在呈现方式上则利用场景模拟、角色出演、故事讲述、自然风光等,将当时的历史深入浅出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而在角色选用方面,为保证故事演绎的生动性和话题性,该片起用大量实力演员,包括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的资深演员,也有何炅、汪涵、于朦胧这样常年活跃在观众视野中的熟面孔。
所有这些呈现,主创团队称之为“假定性美学”方案,是基于大量的中国学、油画审美而成的,即把舞台摆在大自然、录音棚里,让画面视效托起历史人物内心的惊涛骇浪。“再现的方式不可能真正再现出历史细节,它再现的是一种情绪。”在李东珅看来,“纪录片的再现是高于电视剧的。因为电视剧好看,它有台词可以帮助演员来叙事和表达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呈现电影级的视听效果,《中国》由指导过《芳华》等片的罗攀掌镜,配乐则由日本大师级人物、经典电影《花样年华》《一代宗师》的音乐原创人梅林茂坐镇。同时,纪录片还找来周涛配音,试图从女性的视角引观众进入历史长河,让女性的声音为历史注入更多温情。
提及对于《中国》播出效果的期待,总导演引用了纪录片第一集《春秋》的解说词:“理想主义者孔子用近乎固执的行动去实践理想,这远远超出了成败本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