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这轮疫情,上海老百姓的看病方式确实跟以前不太一样了,人们正慢慢习惯这些就医的“新规矩”——

没有“随申码”,你基本连医院大门都进不了;

如果发烧了,可能被“扣”在门诊,再由专人护送至发热门诊;

足不出户、点点手机,就能预约挂号,在全新开业的“互联网医院”在线复诊,送药上门……

很多老百姓看不到的是,这些诊疗流程的变化、医疗服务的提速,不仅嵌入了出于疫情防控需要的“技防+人防”,更重要的是,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都是上海各级医院切换进入传染病常态化防控模式的明证。

“发热”监测:从三甲医院到社区医院,三级布控

单间隔离床位、氧疗及监护仪、指末氧饱测试仪、抢救车及重症单元、中央监控设备、呼吸机及除颤仪,保障医疗救治装备等等一应俱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发热门诊在这个疫情期间经历了“全面改造升级”。

岳阳医院院长周嘉教授还告诉记者,岳阳医院的发热门诊在规范诊疗、转运交接流程,以及每日复盘再次筛查、跟踪随访解除病例等工作的基础上,还保证专人落实“中西医结合方案”,在这里配有院内协定处方(感冒方、退热方、固表方等)和院内制剂(清肺合剂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此次疫情期间也第一时间对发热门诊启动升级改造:前置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征用原肠道门诊区域,创新性地增设第二发热门诊——原发热门诊诊治疑似新冠患者,第二发热门诊诊治普通发热患者,尽量避免疑似新冠患者与普通发热患者之间的交叉传播。

与之配套,中山医院还紧急征用原肿瘤日间病房,改建为发热留观病房,增加留观病房数量至17间,满足疫情防治需求,征用2间CT检查房间,分别接诊普通发热患者与疑似新冠患者,并规划诊疗路线。这不是简单的“硬件扩围”,更是理念的更新,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介绍,中山医院还制定了门诊、急诊包括急诊重症患者疑似新冠后的就诊流程,并形成了有《新冠肺炎防治复旦中山方案》,全院统一共识,统一行动。

作为嘉定首批投用的社区发热哨点诊室之一,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热哨点诊室已平稳运行近一个月。庭院中,蓝色地标箭头配有显眼的“发热哨点门诊病人专用通道”字样,将患者直接引至发热哨点诊室,12平方米的单独房间按照“三区两通道”部署。

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盛飞介绍,已选派20多名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经专业培训后,轮流出诊。每接诊一名发热患者,哨点诊室和相关通道将进行全方位消毒。

新冠疫情以来,根据市卫健委的消息,全市在117家发热门诊的基础上,增设18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扩容发热监测点,让疫情排查的触角更密、更敏感,筑牢“防疫墙”。

“院感”:医院里拉起“看不见的高压线”

院内感染控制,看不见,摸不着,却列为眼下上海各大医院的“头等大事”,拉起一道道“看不见的高压线”。

“在新冠防控期间,我们高度重视预检与感染控制在医院总体防控中的作用,集全院护理、行政管理、部分临床医生的力量,共同参加预检,重新规划医院所有出入口,在每个通道、楼宇、病区都设有专人负责体温检测和流行病学相关信息采集,达到进入院区人员全覆盖的控制目标。对发热或疑似新冠患者,安排专人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介绍。

这是一张覆盖全院出入院区人员的管理防控大网:医务人员加强健康管理,每日上报体温;为避免就餐过程中的传播风险,工作人员就餐改堂吃为领取盒饭;停止各类线下学术会议,严控院内相关会议,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的会议需经过院领导审核;人事处和感控联合制作了“新冠肺炎防控口袋书”,为大家提供日常防控指导;对住院人员和陪护人员完善相关检查和相关信息采集,一人一陪护,凭证陪护,人证合一;加强对各类来院人员的管理,包括第三方供货人员、公司技术支持人员、来院探视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常规医疗,两手都要硬”的总目标下,中山医院加强复工复产过程中的评估,包括评估不同科室的“新冠防控风险”,针对不同科室采取专门的防控措施,比如,肺功能限制预约人数,减少聚集;将必要培训修改为“云讲座”“云培训”,用二维码扫描线上培训;加强传感器及螺纹管等的消毒;加强个人防护及环境通风消毒;加强血透患者的预检,要求血透患者透析全程佩戴好口罩,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等。

诊疗全复苏:“不停摆”背后是更强防控

从疫情防控最吃劲时的一场小儿心脏移植手术到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一场肝脏联体婴儿实施精准分离,疫情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救治工作从未停摆。4月7日起,儿科医院全面恢复门诊诊疗服务,普通门诊、专病门诊、专科门诊、国际部门诊全面开诊,急诊及发热门诊24小时开诊。随着门诊全开,住院人数也进一步攀升。

儿科医院医务科主任柳龚堡告诉记者,目前医院住院总人数近700人,手术量已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0%,从急诊危重症手术到日间门诊手术,常态救治已基本恢复。医院对于住院部家属陪护要求暂未改变,入院严格执行“登记、测温、流调”三件套模式,按照普通患者1位陪护家属、危重及当日手术患者2位陪护家属的标准发放陪护卡。

儿科医院门急诊办公室主任沈国妹介绍,目前日均门诊量3000余人次,已恢复至往年同期的一半。“诸如内分泌科、皮肤科等专科病种已恢复到往年同期水平。”她告诉记者,门诊全预约制备受家长青睐,看病精确预约到时间段,如今候诊时间已缩短至平均15分钟,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她也提醒广大家长,医院就诊流程非常安全便捷,号源能够百分之百满足家长及患儿需求,该看病的还是要来医院看,千万别耽误治疗。

上海各级医院、专科医院均已全面恢复门急诊、住院诊疗工作。学科门类越多,防控要求越高,岳阳医院院长周嘉介绍,岳阳医院成立疫情防控工作组,每天下午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例会。做实院内全人群健康监测和风险排查,加强重点部门防护,简言之,做好“三件事”——把好“入门”关卡,严格“住院”流程,加强“监控”措施。

岳阳医院严格医院出入口管理制度,具体要求包括出示身份证或医保卡、随申码,24小时门卫排查,进入医疗区域人员测体温。目前,岳阳医院已实行门诊全预约,推行错峰就诊,严格执行“一人一诊室”““一人一卡一口罩”,采取候诊区间隔落座。对住院患者和陪护施行全封闭限流管理,确需陪护仅限固定1人陪护,患者住院期间不得请假外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告诉记者,大部分医院与疫情抗击已有三个月,更要不断提醒、强化防控意识。“此次此刻,疫情防控的篱笆更要继续扎紧,绝不能掉以轻心,‘人防+技防’将大大提高防控效率。”马昕分析,华山医院对在院高风险患者开展新冠病毒抗体、CT乃至核酸检测,而随着检测技术能力的提升,有些半小时内可以出结果,方便医院快速做出隔离、消毒、转运、排查密接者等环环相扣的防控举措,这是医院诊疗全复苏背后的技术硬核支撑。

“互联网医院”:无接触就医是大势所趋

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同时告诉记者,与去年同期相比,华山医院的门诊已恢复80%以上,住院恢复100%,手术恢复90%以上,其中门诊相对较少,他分析有四点原因,第一,采取了预约制;第二,外地病人可来可不来的就不来了,第三,由于社区配药“延长处方”等政策,部分本地病人回归社区,第四,还有不少病人分流到了华山医院的互联网医院。

“别看是疫情期间,疫情之后,门诊大厅人山人海的景象也不一定会再出现了。”马昕分析,一来因为门诊预约制的推行,病人“踩着点”分时段来就诊;二来就是汹涌而来的互联网医疗。华山医院皮肤科是华山医院互联网医院上首批上线的科室,也是“最受欢迎的科室”,已有上千名患者在线看上了华山医院皮肤科专家的门诊,配了华山医院的“明星制剂”,还享受了“送药上门”服务。

小琴被慢性荨麻疹困扰多年,年前曾到上海市儿童医院开药,不料疫情期间旧疾复发,药用完了。发愁之际,上海市儿童医院互联网医院帮了忙。通过申请复诊、在线上传近期荨麻疹复发的照片以及过往就诊记录,很快网上接诊的皮肤科医生开出了约可再用两周的药膏。通过医保付费,小琴只等“送药到家”。

患儿足不出户,便能完成就医配药全过程。作为全市首家儿童互联网,截至4月27日,上海市儿童医院累计诊疗记录数3380,累计处方记录数1169,涉及内分泌科、肾脏风湿科、皮肤科等多个科室。互联网医院的开通,也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重点地区一些患有疑难杂症孩子及时得到专家的诊疗。

“上海几乎每家大医院都在建设互联网医院,这是一个新发展点,疫情之后,互联网医院一定会保留下来,这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医疗模式。”马昕告诉记者,华山医院已在讨论医院的互联网信息系统升级,开发更友好的服务页面,探索上线更多学科,研究细化医生绩效考核等工作,为满足更多大众的就医需求。

传染病的疫情,给互联网医疗按下了快进键——它打破了非要跑到医院看病的固有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天生携带“非接触就医”的最大特点。目前,本市已有13家公立医院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还有更多医院已上线多种“互联网+”健康就医场景。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日常诊疗,对各级医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各级医院也迎来一个防控体系的“升级迭代”。疫情之下,医院还是原来的医院,但仔细看看,其实已经不一样了,进门测体温、闯过“三道五卡”,海关式流调发出“灵魂拷问”——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发热门诊再强化、门诊全预约、住院严格陪护制度……疫情考验医院的常态应对能力、制度乃至科技支撑实力,这不失为一次对医疗系统的“内部改造”,当然,疫情也催生了新事物。

1月31日,在国家力推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的号召下,上海上线“上海发热咨询平台”(“新冠工作室”微信小程序),接入上海市“一网通办”等平台,通过多端联动面向2400多万市民,辐射长三角提供在线看病、问诊服务。

该平台已入驻200多名来自沪上公立医院的专家,他们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手机在“云端”完成接诊咨询工作,有效降低了交叉感染和病毒传播的几率。其中,“新冠工作室”运行不到30天,访问量就超15万人次。

与此同时,上海大型医院纷纷投入互联网医院建设,“云端”医院的接诊人次不断增长,第一张“云处方”,第一单“云配药”,第一次“云问诊”……不断新增的“第一次”还持续扩增的数据背后,勾勒出的是民众的健康需求,是未来就医的新场景。

04-29 22:45